北朝至隋唐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民族遷徙與融合、文化交流與碰撞的重要時期。當時隴右地區(qū)的少數民族主要有氐、羌、匈奴、鮮卑、粟特、突厥及其他民族。本書在對該地域出土的30余通碑銘材料整理與分析的基礎上,從碑銘姓名體現(xiàn)的族屬和文化價值、碑銘所見隴右胡族的漢化、各民族的宗教信仰,以及碑銘的文獻價值、文學價值、藝術價值等方面進行了
書稿以彝族歷史文化為主線,共分四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了華坪彝族水田支系,第二部分是彝族祖先篤慕研究,第三部分講述彝族文化研究者張純德教授的生平事跡,第四部分是瀕臨消亡的彝文古籍的翻譯、整理和收錄。分七個章節(jié)記述與彝族祖先篤慕有關的歷史和民間傳說故事。同時收錄了分布于祿勸、武定、晉寧等篤慕后裔的100多個家支族譜和10余
這是貫徹落實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次重要實踐。這批歷史文獻是中華文化認同和民族團結史的實物見證,其中積淀著西南各族人民最深沉的愛國情懷和對中華文化的熱愛,對于恢復和增強文化自信、振奮民族精神、構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中華優(yōu)秀文化繼承發(fā)展體系具有重要意義,是一宗亟待搶救、保護、整理、研究和開發(fā)利用的珍貴文化遺產。
本書是對流傳于云南省河口縣布依族群眾中的故事、歌謠、諺語的收集整理之作,容涵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整理出版將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有較好的社會價值。
本書是一部有關“湘西苗疆”歷史進程、民風民俗、治策方略的私家地方志乘,共二十二卷,分輿圖、村寨、險要、道路、風俗、師旅、營汛、城堡、屯防、述往、要略、傳略、藝文、雜識等14門。其內容主要為撰者嚴如熤基于自身實地調查與生活經歷,對湘西苗族族群文化特征及分布地域的認識與描述,以及在此基礎上對湘西苗疆歷史的梳理與苗疆“防治”
《拉祜族古代小史》,主要以拉祜族創(chuàng)世史詩《牡帕密帕》、遷徙史詩《根古》、祭祀追魂歌《波爹細爹》、祭祀換魂歌《中邦命邦》、祭祀送魂歌《思給百給》、情歌《擺卡諾卡搓》、年歌《科根哈根》《科北哈北章》及其它大量拉祜族口傳歷史為線索,本著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科學嚴謹的態(tài)度,對拉祜族族源、族源地、遷徙的研究,以求有新的觀點、新的
該史詩是一部長篇敘事詩。它承載了水族的滄桑歷史,與一般的遷徙古歌有較大差別。該史詩傳承生態(tài)良好,至今舉行喪葬儀式仍然演唱。本書使用國際音標準確記錄語音,然后按國際音標,漢語直譯、意譯的體例進行翻譯,固化為文本,為水族保留重要的口傳歷史資料。本書按照這部遷徙史詩在水族喪葬習俗中的演述順序,結合水族地區(qū)的家譜以及民間習俗,
蒙古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留下了無數珍貴文獻,這些文獻包含了哲學、宗教、政治、法律、語言、文學、歷史、地理、天文、醫(yī)學等內容,它不僅是蒙古族的優(yōu)秀文化遺產,也是中華燦爛文化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搜集整理這些文獻不僅為學術研究提供可靠的文獻資料,也是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有著重要意義。受歷史和人文因素的影響,很多蒙
本書稿是波蘭所藏的《金光經》的影印本。這些古籍內容豐富,種類居多,保護完好。我們將深入挖掘絲綢之路文化內涵,加強民族古籍保護傳播,推動海外蒙古文古籍以數字化、影印出版等形式回歸,開展古籍修復出版工作。這必將對蒙古學研究領域提供寶貴而新的研究資料,這不僅豐富科研資料而且對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和發(fā)展具有歷史性意義。
貴州擁有18個世居民族,各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及交往過程中,創(chuàng)造了絢麗多姿、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全面研究貴州少數民族文化的源流史,并理順貴州民族文化與與荊楚、湘粵、川滇等周邊地區(qū)及民族的關系,對貴州與周邊地區(qū)加強文化交流、交往與經濟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本書共分十一章,第一章貴州苗族的族源、族稱與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