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全景式描述了20世紀20年代至50年代德國僑民在北京、天津、上海的生活情況,真實反映了那個年代的特征。 作者查閱了大量歷史文獻資料:22部正式出版的自傳、20部手稿,以及1940至1949年間《科隆日報》駐中國記者弗里茨范布里森對71名在華德國僑民所作的采訪稿。這些彌足珍貴的一手資料為本書著述提供了堅實的史料支撐,
本書對日本從飛鳥時代王權的成熟至平安時代古代天皇制的終結這段歷史時期的皇親制度作系統(tǒng)的研究。一方面,在縱向上全面分析不同時期皇親與古代天皇制之間的關系及其在古代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在橫向上系統(tǒng)考察與皇親相關的皇位繼承制度、敘位制度、任官制度、封祿制度、婚姻制度、賜姓制度以及齋王制度,并探討這些制度與
環(huán)孟加拉灣地區(qū)涵蓋南亞5國(印度、斯里蘭卡、孟加拉國、尼泊爾、馬爾代夫)和東南亞5國(緬甸、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地緣戰(zhàn)略地位極為重要。目前國內學術界對環(huán)孟加拉灣地區(qū)尚未形成“區(qū)域體系”研究,基本上是圍繞環(huán)孟加拉灣沿岸國家所進行的“國別”研究。國外關于環(huán)孟加拉灣地區(q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東北印度洋的安全格局和
在百余年的發(fā)展進程中,英國工黨的主流思想既有質的嬗變與轉型,也有量的漸變與搖擺。這些變化既有工黨領袖個人的推動,也有英國國情的驅動。本書對英國工黨百余年主流思想的嬗變歷程、動因、表現(xiàn)、影響等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考察,對工黨主流思想嬗變的宏觀特點和學理啟迪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對于準確把握英國社會思潮和工黨意識形態(tài)的百年變遷,認
作者認為,共和黨的基本特征是意識形態(tài)主導,民主黨的基本特征是利益群體驅動。美國公眾在廣泛的意識形態(tài)問題上持保守主義的立場,而在大多數(shù)具體政策問題上則持自由主義的立場,這種矛盾的狀態(tài)使共和黨與民主黨都可以聲稱自己代表多數(shù)選民。同時,兩黨的運作并非簡單的鏡像反映,而是存在著根本的、長期的非對稱性從政黨結構到競選公職、從白宮
這知名媒體人石述思滯留美國洛杉磯,近距離觀察美國現(xiàn)實生活中的真實故事,生動地介紹了美國政治法律媒體的操作方式、歷史價值與矛盾問題,以及在當下美國人面臨的窘境:一個崇尚自由的國度,不但沒有讓自由普惠美國人民,反而被經(jīng)濟利益和國家權力所吞噬。作者還分析對比了美國文化與中國文化、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的差異。從政治正確到重利務實
19世紀以降,俄羅斯誕生了一大批的文學巨匠,如普希金、赫爾岑、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等,這些金子般的名字迄今仍在向世人閃爍著獨特的光芒。然而,作為一座富礦,俄羅斯文學在我國所顯露的僅是冰山一角,大量的寶藏仍在我們有限的視閾之外!岸砹_斯文學譯叢”進一步挖掘那些靜臥在俄羅斯文化沃土中的金錠,向中國讀者展示赫爾
  從來沒有這樣一《茶味英倫:視覺藝術中的飲茶文化與社會生活》,將視線聚焦在西方與茶相關的各個藝術領域。《茶味英倫:視覺藝術中的飲茶文化與社會生活》通過300多張精美的圖片,探尋茶在英國傳播的歷史,尤其關注飲茶的流行如何促進了陶瓷、家具、銀器等的設計制作和裝飾藝術的發(fā)展。同時,《茶味英倫:視覺藝術中的飲
在兩百多年前,美國政府是世界上羸弱的政府,如今它卻不可一世,稱霸全球。個中緣由耐人尋味,本書道出了其中的玄機:是因為戰(zhàn)爭。戰(zhàn)爭迫使政府動員起整個社會的資源,其中就包括收入。而借此,政府也擴展了規(guī)模,提高了能力,加強了對社會的滲透,完成了國家的構建與政治發(fā)展。本書共分七章。先從理論上梳理了戰(zhàn)爭、收入與國家構建之間的邏輯關
本書從地區(qū)安全環(huán)境、安全困境緩解、多邊安全機制、區(qū)域領導權四個維度將東北亞區(qū)域安全置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背景下進行理論考察,這既是研究新時代中國外交理論的新探索,也為中國周邊戰(zhàn)略特別是東北亞區(qū)域安全戰(zhàn)略制定提供了學理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