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主辦的學術輯刊,全書按《文心雕龍》文論體系設置了“文心雕龍”“文之樞紐”“論文敘筆”“剖情析采”“知音君子”等欄目,另增“學科縱橫”“文場筆苑”兩個補充欄目,力圖在全面展現(xiàn)龍學研究成果的同時,做到“超越從西方引進的所謂文學觀念,回歸中國文論的語境,還原中國文論的話語體系,從而原原本本地闡釋中
此書以宋遼金文學研究為主要內容,包括三編:第一編是宋遼金文學的一體化研究,重在研究宋金文學的聯(lián)系,共有8篇論文,既有宏觀的綜論,又有對作家個案的探討;第二編是兩宋文學考論,由五篇論文與一組考證文章組成;第三編是金代文學的特征與新變,由六篇論文組成。附編是兩篇研究涉臺詩歌,體現(xiàn)了兩岸文學一體的密切聯(lián)系。本書不僅論述了宋遼
書稿為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成果(項目編號:14XZW015)。書稿以傳播學理論為依據(jù),對唐代俗文學中的小說、曲子詞、俗講變文、俗詩、俗賦、詞文、歌謠、諺語、竹枝詞等的傳播情況作了系統(tǒng)探究,重點考察了唐代俗文學的傳播過程及這種傳播活動的影響,包括其傳播環(huán)境、傳播主體及內容、傳播目的、傳播媒介與途徑、受傳者、傳播效用、對后
姚雪垠是橫跨現(xiàn)當代的大作家,其代表作《李自成》是中國現(xiàn)當代長篇歷史小說的開山之作,具有經(jīng)典意義。新時期以來,對該作的評價有起有伏,經(jīng)歷了從“經(jīng)典化”到“去經(jīng)典化”的過程,進入21世紀以后,該作的價值被重新評估,開起來“再經(jīng)典話”進程。
鄭振鐸的一生對于五四新文學乃至整個現(xiàn)代中國新文學的發(fā)展都做出了積極且重要的貢獻,他是一位積極的新文學建設者。本書從新文學的建設者這一角度對鄭振鐸的文學思想和文學實踐活動展開整體闡釋和研究,分析其新文學思想的核心要點與主要內涵,建構其新文學思想的體系,并對這種文學思想體系在鄭振鐸的文學創(chuàng)作、文學刊物編輯、文學史研究、兒童
本書是一部關于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學術文集,書中匯編了作者對中國古代文學史上代表思想、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的研究成果,包括孔子思想、唐宋文學研究、明清小說專論等,是一部在中國古代文學研究領域的專業(yè)性圖書。
我必須重新認識中國文明和西方文明。 避居斗室,苦讀群書,遐想中國文化的過去與未來,在臺灣一片去中國化的呼聲之中,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之處。也正如孔子所說,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就這樣,中國文化成了我的精神家園。 本書為臺灣學者呂正惠重新認識中國、思考中華文明的結晶之一。他將唐宋文學放入中華文明形成的歷
本書以他異與間距為原則和方法,致力于中西文論的比較和匯通,文論話語的本土轉化,以及在此基礎上,對于中國當代文論話語的構建。他異即尊重他者的他異性,不以己度人,不削足適履,在西學脈絡中,對研究對象作出具有學理性和客觀性的探究和評判。間距則意味著在充分辨識和反思中西文論和文化之差異的基礎上,讓它們相互映照、相互激活,并尋求
本書是一部以文學理論這一學術現(xiàn)象本身為研究對象的思想史著作,旨在通過批判性審視西方為主導的現(xiàn)代文學理論諸學術現(xiàn)象,分析其中存在的諸多困難與偏差,從而探尋一條重返文明傳統(tǒng)、立足自身經(jīng)驗的理論之路。本書主要分為三編。第一編為思想史中的文學理論,第二編為言語的力度和尺度,第三編為古典感覺與現(xiàn)代問題。
《沉香吻雨聲聲落:重訪張愛玲》為作者近幾年來的文學評論合集。內容主要是對張愛玲的文學創(chuàng)作思路、創(chuàng)作手法的成長和演變展開詮釋,從張愛玲筆下的人物出發(fā),用詩意的筆法和較為翔實的資料,生動、全面且深刻地剖析了張愛玲主要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和創(chuàng)作動機,對其主要作品的人物設定、人物內心等進行深入的分析,亦在書中對張愛玲的成長經(jīng)歷、戀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