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利用肩水金關漢簡,在繼承前人對漢代西北邊塞的相關研究的基礎上,考察了漢代弱水中下游(今額濟納河)流域的邊塞。
本書稿以“兩千年三循環(huán)”概括了行政層級的增減變化,以“從北密南稀到南密北稀”總結了行政區(qū)劃的地理變遷,還分析了縣級政權相對穩(wěn)定和一級行政區(qū)起伏不定的歷史原因,并從犬牙相入和山川形便兩方面探究了行政區(qū)域劃界的操作原則。此外,書稿還闡釋了自然、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因素對行政區(qū)劃的影響。
本書以扎實的歷史地理和語言學知識為基礎,從移民、栽培植物、地名、戲曲、小說、民俗、文化交流等方面,對漢語方言在歷史上的流變及方言與中國文化的復雜關系進行了多角度、多層次的梳理分析。
本書是有關地方行政制度概論性質的專著,系統(tǒng)地闡述了兩千多年來中國歷史上地方行政制度(包括行政區(qū)劃與地方行政組織兩翼)變遷的全過程,并從各個視角概括了地方行政制度的變遷特點,界定了許多前人未曾涉及的概念,分析了影響變遷的各方面因素,總結了行政區(qū)劃幅員的伸縮規(guī)律、行政區(qū)域劃界的兩大原則及地方行政制度變遷中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
本書稿為作者近年來對于蒙元史和清史理論研究的一組文章合編,為一本史學理論的學者散論。
《三朝北盟會編》是一部反映北宋末南宋初年宋金交涉吏事的歷史名著。全書引用詔誥、書疏、奏議、記傳、碑志、文集、筆記等官私著述二百余種,以豐富的資料展現(xiàn)了宋代抗金斗爭和金人制度風習,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敦煌藏經洞的古藏文文獻,被英國斯坦因(1905年)和法國伯希和(1908年)分別掠取了泰半,其余散出部分大多分藏于甘肅各地博物館。《甘肅藏敦煌藏文文獻》將全部甘肅所藏收錄出版。配合我社正在進行的法藏、英藏敦煌藏文文獻,將基本完整重現(xiàn)敦煌藏經洞流出的藏文文獻。
敦煌藏經洞的古藏文文獻,被英國斯坦因(1905年)和法國伯希和(1908年)分別掠取了泰半,其余散出部分大多分藏于甘肅各地博物館!陡拭C藏敦煌藏文文獻》將全部甘肅所藏收錄出版。配合我社正在進行的法藏、英藏敦煌藏文文獻,將基本完整重現(xiàn)敦煌藏經洞流出的藏文文獻。
趙鳳昌的傳記及評論。本稿首先是傳記,對趙氏生平作系統(tǒng)敘述。其次是評論,對趙氏的影響作點睛之論。
江戶時代(1603—1867)是日本封建制度的最后一個時代,是為當今日本留下很多遺產的時代,是日本文化全面走向成熟的時代。17世紀,逐漸站穩(wěn)腳跟的德川氏無需再以寬容基督教傳教來換取與西方的貿易,當幕府軍瘋狂虐殺基督教徒時,教徒們秉持著“若抵抗,便無法沐浴在殉教的榮光中”的信念,任由他人斬殺。與此同時,農民、僧侶形成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