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自省意識明確的詩人,作者寫下這些"只言片語",這些書信日志、筆記漫錄,意在觀察自己寫作的出發(fā)、進程、理想和困擾,以及因之而來的對詩人之病理和倫理的分析。雖然作者聲稱,"并未刻意營建所謂的寫作詩學",但書中文字,在在指向對寫作行為及結果的觀察、反省。全書分為言辭、詩話、隨筆、閱讀等五個部分。
作者從哲學、法學、藝術史、文學批評等多學科的角度,考察了《牡丹亭》和《桃花扇》這兩部戲曲名著是如何處理身份認同問題的:《牡丹亭》提出并解決了如何確定一個人是“人”的問題,人的身份認同問題是在與夢、畫像與鬼魂的區(qū)別中實現(xiàn)的;《桃花扇》則在具體的政治背景下考察了如何識別一個具體的“人”的問題,主要探討了在明清易代的動亂時期
《中國現(xiàn)代小說物象研究》,本書通過對現(xiàn)代小說物象與傳統(tǒng)詩詞意象的辨析,對現(xiàn)代小說物象的性質、類型及功能作了簡要的闡釋,進而通過對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1917~1949)上具有代表性的流派、作家物象藝術的詳盡分析,粗線條地描述了中國現(xiàn)代小說物象藝術的發(fā)展史。
文學的興起與蓬勃發(fā)展,離不開文學網站這樣一種平臺。鑒于文學網站對國內網絡文學發(fā)展起到的巨大促進作用及這些網站自身在讀者乃至社會中產生的重大影響,本書遴選了出100家文學網站,介紹其發(fā)展歷程、運營方式、網站特色等。本書也收入了香港、澳門、臺灣及海外的一些華語網站;海外華語網站對漢語原創(chuàng)文學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其文學專區(qū)常
本書分為語音、文字、詞類、短語、語法和修辭等六章。對《紅樓夢》著中大量的考察對象做了統(tǒng)計,并輔之以故事情節(jié)、人物性格和主題思想的論析,還運用了語言學、心理學乃至哲學、邏輯學等學科的理論,對《紅樓夢》后四十回著作權這一紅學史上的最大難題,進行了多層次、全方位的科學論證。
全書共分三個部分,分別從藝人、文本、語境幾方面進行了文化批評視野下的格薩爾史詩傳統(tǒng)研究。首先作者通過對格薩爾故事歌手及其身份的再檢討,藝人稱謂與類型的再思考,多學科視野中的故事歌手的演述傳統(tǒng)及其闡釋方法等方面對藝人進行了新視野下的審視。作者歷經多年的田野考察,*時間搜集到了十分珍貴的一手資料,從不同角度展示了格薩爾故事
在中國散文史上,出現(xiàn)過“唐宋八大家”等卓然成家的散文家,也出現(xiàn)過桐城派等影響很大的散文流派。白亞楠編著的《中國散文入門尋味》一書,將中國散文分為“山水”“政論”等幾個部分,集中向廣大青少年讀者尤其是中小學生介紹了我國散文發(fā)展的情況。對于廣大青少年讀者了解中國散文的發(fā)展概況、提高文學素養(yǎng),有著重要的意義。該書角度新穎,語
“俗對雅。室對家,落日對流霞。”漢語音韻,是漢語的魅力。凡韻母的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如有韻尾的話。則韻尾要相同)的字就構成韻。押韻,便是用同韻的字放在句尾,使之產生一種聲音回環(huán)的音韻美。押韻,有寬韻和窄韻之分。現(xiàn)代詩韻普遍采用寬韻,與近代民間形成的“十三轍”(十三韻)完全相同!笆H”的名稱是:發(fā)花、梭波、乜斜、姑蘇
本書對張愛玲及作品之藝術特質和中國傳統(tǒng)文學的關系進行了論述,提出了“張氏敘事”和“中國味道”兩個命題。接下來深入分析了張愛玲小說所創(chuàng)造的日,F(xiàn)代性,指出這個日常現(xiàn)代性其實質正是對錯綜復雜的五四現(xiàn)代性的另一種延續(xù)和發(fā)展。
本書系統(tǒng)地介紹了清代文學家蒲松齡不同尋常的一生,包括他書香門第的身世、年少得意的科舉之路、放棄科考后的塾師生涯,以及大半生搜集小說題材、筆耕不輟寫作《聊齋志異》的執(zhí)著精神,并深刻剖析了《聊齋志異》中各類人物的文學形象;精選了《促織》等13篇名文,逐篇進行了翔實注釋,給出譯文,并作精彩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