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書為系列出版物《新史學》第18輯,該輯主要研究了“卡羅•金茲堡的論說:微觀史、細節(jié)、邊緣”,系統(tǒng)評書了金茲堡微觀史學的多種觀點,共有四個專題,“專論”“評論”“會議”“光啟講壇”,發(fā)表文章20余篇,全面論述了金茲堡微觀史學的理論、方法和影響,對目前史學界、史學理論研究頗有參考價值。
該書對全球時代下史學的重要性與如何展開史學寫作進行全方位的闡述。該書導論考察了西方史學寫作范式的嬗變歷程;第一章考察了文化理論對西方史學寫作的沖擊與影響;第二章探討了全球化對西方史學寫作帶來的挑戰(zhàn)與機遇;第三章對史學寫作的兩個基本范疇個人與社會的關系進行了反思;第四章探討了西方史學目標的發(fā)展了不同程度的變遷,由此需要新
本書匯集了歷年來《史學史研究》刊發(fā)的有關中國近現(xiàn)代史學史研究的論文,展示了中國近現(xiàn)代史學史研究研究的輝煌成就。文章作者多是此研究領域的名家,他們的研究成果與研究方法對如今的歷史研究工作仍然有著廣泛和深遠的影響。
繼唐代翻譯印度佛經之后,二十世紀是中文翻譯歷史上的第二個高潮時期。來自歐美的“西學”,以巨大的規(guī)模涌人中國,參與改變了一個民族的思維方式,這在人類文明史上也是罕見的。域外知識大規(guī)模地輸入本土,與當?shù)匚幕粨Q信息,激發(fā)思想,乃至產生新的理論,全球范圍也僅僅發(fā)生過有數(shù)的那么幾次。除了唐代中原人用漢語翻譯印度思想之外,公元九
史學史研究文選?人物志卷(上下卷)匯集了歷年來《史學史研究》對諸多歷史學者的訪談,例如:楊向奎、蔡尚思、季羨林、周振甫、金沖及、馬克垚等,保留了大量真實的第一手資料。這些歷史學者多是當時中國史研究領域的名家,對中國現(xiàn)當代的歷史研究有著廣泛和深遠的影響。在這些訪談錄中,他們闡述自己的學術觀點,也回憶自己的學術歷程,嚴肅中
這是一部分析中國社會從鄉(xiāng)土社會向現(xiàn)代社會轉型的學術隨筆,借助費孝通的經典著作《鄉(xiāng)土中國》進行對話,結合社會發(fā)展中的具體的事例,從學理性的角度,解讀中國在過去幾十年里社會結構的變遷以及在工業(yè)化和城市化的迅猛發(fā)展下,人們的生產方式、社會關系和情感關系的變化。該書稿能夠幫助讀者理解和解釋這些社會變化,并指出未來可能的發(fā)展方向
白壽彝主編的《中國史學史》原名《中國史學史教本》,它自出版以來,便被多數(shù)高等院校歷史學專業(yè)用作教材。后來,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把此書收入新世紀高等學校教材和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系列,予以重版,將原書中的教本二字略去,并對全書做了進一步的校對。這部由眾多知名史學家參與編寫,由白先生主編的《中國史學史》教材包含了眾多人的心血
本書系《新史學》系列出版物第17輯,本輯的主題是“文化史與史學史”,共分四個專欄,即“專題研究”“史學史與史學理論”“評論”“光啟講壇”,刊發(fā)文章18篇,集中論述了當今世界史學前沿的熱點研究問題,尤其對文化史、史學史集中論述,反映了當前世界史學界最新研究成果,對國內史學界有一定的幫助。
社會有其自身的邏輯,要探索社會的邏輯必須從一個更寬廣的視野考察社會及其發(fā)展。本書從探索當前社會領域的熱點、難點問題入手,包括改革與社會建設和發(fā)展的關系、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公務員的社會角色及其對社會風氣的影響、民生在社會建設中的角色、新形勢下社會治理體制創(chuàng)新,以及經濟建設與社會建設的關系等,試圖從這些問題中探索和發(fā)現(xiàn)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