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故宮博物院前院長、故宮研究院院長鄭欣淼和著名攝影家、“故宮攝影第一人”李少白從自身經歷和思考、專業(yè)知識等方面展開對談,通過通俗的語言、多幅未公開的照片、絕妙的思想碰撞,為我們展示了研究者、密友眼中的故宮和攝影師、觀眾眼中的故宮。二人從各自深耕多年的領域對將故宮作為一個擬人化的存在進行觀察,探究故宮哲學、故宮美學以及故
績溪尚村2016年入選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本書稿以尚村九百年村落史料為主線,通過遷徙印記、十姓九祠、積谷自治、茅屋書聲、百匠補農、往外一丟、古老民俗、口傳記憶、保護與發(fā)展等章節(jié),從區(qū)位環(huán)境、民間工藝、地方教育、謀生經營、鄉(xiāng)土風俗、現代變革等方面全方位地展示這一典型徽州千年古村風貌,揭示了尚村村落興衰和文化原生態(tài)延續(xù)
一部歷史地理學的優(yōu)秀著作本書《政區(qū)變動與區(qū)域社會:以明清陜西地區(qū)為中心》是中山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李大海撰寫的一部歷史地理學研究專著,利用歷史地理學的理論,結合田野調查、GIS等科技手段,探討了明清時期陜西的政區(qū)變動與區(qū)域社會。全書分為6章,第一章從地理格局入手分析了陜西的行政區(qū)劃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第二章以動
《中國千年古縣地名文化遺產名錄》系列叢書的出版是為了推動中國千年古縣地名文化遺產的宣傳保護和弘揚利用。該叢書圖文并茂,每個千年古縣為一卷,系統記錄千年古縣的文化歷史,梳理挖掘所記縣的歷史文化脈絡。郟縣地名文化遺產眾多。境內有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的重要代表水泉遺址、太樸遺址。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三蘇祠和墓、郟
在天津市薊州區(qū)城中西門內武定街上,有一座著名的千年古剎——獨樂寺。獨樂寺,又稱大佛寺,是中國僅存的三大遼代寺院之一。它“上承唐代遺風,下啟宋式營造”,以古建、泥塑、壁畫“三絕”享譽中外,被建筑學家梁思成稱為“無上國寶”,F在的獨樂寺以中路的山門、觀音閣、韋馱亭、報恩院及左右配殿,東、西二側的乾隆行宮、僧房等建筑組成。雖
本書作者米運昌先生曾任泰安市博物館舘長等職,對泰山非常熟悉,基于對泰山的了解和熱愛,他筆耕不輟,多年來一直撰寫關于泰山的文章,日積月累,集腋成裘,成就了此書,本書包括泰山古今、泰山研究、如何游泰山等幾部分,從各個角度闡釋了泰山文化和泰山的名勝古跡,給讀者提供了了解泰山的范本。這些文章都基于作者對泰山的多年研究,在廣泛占
《這里是中國3》是科普團隊星球研究所繼《這里是中國》《這里是中國2》之后的又一力作。從地理學角度詳細介紹了華夏大地6500萬年的地理地貌變遷史吸變化對文化、社會的影響。這是一本中國地理科普書,以6500萬年為時間尺度,從大地建構、奔流四方、風雨雕琢三個角度講述中國這篇廣袤大地上的地理變遷,呈現這個藍色星球上千姿百態(tài)的地
本書中,重點地對天寧寺和塔及慈壽寺永安萬壽塔,分別地進行介紹,并對寺院的創(chuàng)建年代及原因、歷史沿革,佛塔的建筑風格,及其中蘊涵的佛教文化及藝術特色等方面,進行了分析,力圖對讀者在觀賞這兩座古代寺院及佛塔時,有所幫助。在北京市現存眾多的各式古塔中,天寧寺塔及慈壽寺永安萬壽塔,又是其中的兩朵奇葩。據史料記載,最初的天寧寺塔,
本書充分利用社會力量,深入挖掘崮山文化內涵,可以說,“每一個崮都是一座博物館”,每一篇文章都堪稱是介紹崮鄉(xiāng)的精品導游詞,從而吸引更多讀者前來臨朐訪崮尋古旅游。崮,又名方山、“桌狀山”。大約五六億年前,在強烈的地殼切割、抬升等多重地質作用下,逐漸形成了這種頂部平坦如蓋,四周陡峭似劈的獨特山體。2007年8月,國家又將其列
1887年作者22歲時來華,先任《字林西報》編輯,后進入中國海關工作,娶了一位中國妻子。本書就講述了19世紀末作者在中國生活、工作的經歷。雖是親身經歷,但其中雜糅了一些傳說和想象,可以說是滿足了當時歐洲大眾對中國的好奇心。盡管此書不是一本嚴肅的學術作品,但是當年在影響英國普通大眾對中國的看法上,所起的作用恐怕比前者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