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主要選取全國各地的考古發(fā)現(xiàn),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大家解讀文物和遺址背后古人的休閑娛樂、衣食住行。這其中有古人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有文化的傳播、碰撞、交流和延續(xù)。通過它們,為讀者打開一扇窗戶,探究源頭、尋覓蹤影;通過它們,引領(lǐng)讀者穿越時空,夢回質(zhì)樸無華、多姿多彩的歷史。
本書包括上下兩部分。上編,對屬于“A傳統(tǒng)”的所有材料進行了系統(tǒng)的分類和分析。對洞窟的詳細描述并非僅僅是記錄它們當下的狀態(tài),而是試圖真實地還原它們使用時的場景。通過在原址上考察洞窟的狀況,廣泛搜集海外博物館保存的殘片、檔案資料、出版的圖錄以及先前學者的研究成果。下編,重在分析,從考古學、藝術(shù)史(主要是圖像學)和功能等視角
本書匯集了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博物館收藏的古碑刻、散落在新會各鄉(xiāng)村的古碑刻、江門市陳白沙先生祠收藏的古碑刻及散落在江門市蓬江區(qū)與陳白沙先生有關(guān)的古碑刻共284面,年代涵蓋宋、明、清等時期,并對這些碑刻進行了點校、詮釋和考證。本書在一定程度上呈現(xiàn)了碑刻所在地的歷史、地理和文化的真實狀態(tài),為此方面的研究者提供了原始素材,也為助
吐魯番考古記
蒙新考察日記
羅布淖爾考古記
萬物有靈,物周為器。器物之上,常見匠人之心,常懷生活高意。每一件古物,都是生命的延續(xù),不僅連接了生死,也融洽了人生;每一件古物,都是時間的沉淀,承載著中華五千年的匠心、氣度和靈性。 沈從文的前半生獻給了文學;后半生投身于文物,把滿腔愛與美的熱忱投入到文物研究上,取得了與自身文學成就比肩的卓越成果!豆盼镏馈肪x沈從文
董作賓(1895-1963)是“甲骨四堂”之一,曾于1928-1934年間多次主持并參加中國考古學史上偉大的殷墟科學發(fā)掘。董作賓一生著作頗豐,曾于20世紀40年代初編撰《甲骨叢編(第一集)》,因故未刊,現(xiàn)藏國家圖書館!都坠菂簿帲ǖ谝患窞榧埬砻b稿本,共四冊。第一、二冊為甲骨文摹寫圖版,第三、四冊為釋文及考釋。書稿
《出土文獻與早期道家》比較全面地對出土道家文獻及其思想進行了研究,對于先秦道家哲學的研究和還原具有重要意義。本書由五章組成,主要研究了郭店簡《老子》《太一生水》、上博簡《恒先》《凡物流形》、馬王堆帛書《經(jīng)法》《十六經(jīng)》《稱》《道原》的哲學思想。第一章研究了楚簡本《老子》的思想內(nèi)涵及其特征,第二章討論了《太一生水》的主要
本書以中醫(yī)藥中獨具特色的“香藥”為切入點,通過200余件(套)海上絲綢之路香藥、香文化的代表性文物和50余件現(xiàn)代香藥植物標本,以及豐富的文獻、圖表資料,講述唐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與香藥的故事,弘揚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彰顯中醫(yī)藥獨特的文化魅力和科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