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陜西歷史博物館推出了50集“觀往知來”系列短視頻,通過鏡頭向觀眾介紹了陜西歷史博物館的珍貴文物和歷史背景。本書旨在將“觀往知來”項目中的科普短視頻內容重構到書籍中,專注于陜西歷史博物館的文物展品和相關歷史,以科普的方式向讀者介紹其中的知識和故事。書籍內容與短視頻相互補充,在保持趣味性的同時,更加深入地表達文
絳州澄泥硯產(chǎn)于歷史文化名城新絳,與端、歙、洮硯并稱“中國四大名硯”,孕于漢,興于唐宋,歷代奉為貢品。是用河中澄泥為原料,經(jīng)特殊的燒煉工藝制成,其質堅細膩,經(jīng)久耐磨,觀如碧玉,撫如童肌,性溫綿潤,含津益墨。澄泥硯以鱔魚黃、蟹殼青、豆砂綠、玫瑰紫、蝦頭紅、朱砂紅等顏色為珍品。2008年藺氏絳州澄泥硯生產(chǎn)技藝列入國家級非物質
本書作者張振國從事中國傳統(tǒng)金石學的傳播與研究,通過大量精美的圖片和珍貴歷史文獻資料,為讀者全面揭開被評為“二十世紀百項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之一”的龍興寺遺址佛教造像的神秘面紗,第一次深入解析和鑒賞被譽為“東方神韻”和“中華瑰寶”中國古代大規(guī)模的窖藏佛教造像藝術,第一次系統(tǒng)還原青州乃至山東地區(qū)佛教發(fā)展變化及龍興寺歷史沿革與興廢,
本書全面匯集了吉林省考古資料,圖文并茂,有較高的地域性學術價值,對我省的歷史文化建設大有裨益,將成為研究我省歷史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依據(jù)。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及史料價值,不僅為吉林文化、長白山文化、東北文化以至國家文化的戰(zhàn)略發(fā)展都將提供源動力,更體現(xiàn)了獨特的社會效益。
全書共收納共76篇文章,都是已經(jīng)公開刊登過的,其中60篇刊登在周恩來紀念地管理局機關刊物《豐碑》上。這76篇文章的作者絕大多數(shù)是周恩來紀念地工作人員,還有少數(shù)是參與紀念地重大事項的領導、專家、記者。76篇文章或長或短,體裁多樣,有散文、訪談、回憶錄、書評、詩詞、論文、工作總結,還有消息、通訊、社論等,就像連貫而清晰的足
本書是對已有甲骨文識讀狀況的整理匯總,包括正文、合文、附錄三部分,共收錄字頭3763個,包括已識字1273個、有爭議字378個、未識字2112個,首次將把甲骨文全部字分為已識字、有爭議字和未識字三類。全書以表格形式呈現(xiàn),收錄已有主要甲骨文工具書的識讀情況及其出處,表內字頭隸定準確,收錄字樣清晰,具有很高的使用價值,是一
本書以圖片形式輯錄了青島市太清宮、上清宮、明霞洞、太平宮、蔚竹觀、華樓宮、遇真宮、海云庵、大通宮、童真宮、玉皇宮現(xiàn)存品相較完整的匾額、楹聯(lián)、碑記和石刻,并加以注釋。畫面精美,文字詳實,具有一定的史學價值和藝術價值。
本書稿是吉林大學古籍所教授王連龍歷時近十年對南北朝造像記文獻的整理研究成果。本書稿主要分為凡例、釋文編、索引編和參考文獻四部分。其中釋文編是在造像記實物、拓片圖版基礎上,對文字進行隸定考釋,提供完整釋文。遵循保持造像記原貌的原則,重點對疑難字、碑別字、俗體字、訛誤字等進行考訂。收集前輩學者已作相關文字考釋,并以注釋形式
摩崖也作“磨崖”“摩厓”,馮云鵬《金石索》:“就其山而鑿之,曰‘摩崖’!蹦ρ率淌侵苯宇}寫在山體上的石刻,是最壯觀、最自然、最富于情懷的石刻。摩崖石刻內容多為詩文、題記、榜書之類,主題鮮明,形式多變,價值獨特。摩崖石刻早在先秦時期已有,流行于秦漢之世,唐宋以下不計其數(shù),遍布全國各地,幾乎各省都有著名的摩崖石刻景點。摩
石峽遺址,位于廣東省韶關市曲江區(qū)馬壩鎮(zhèn)獅子巖,為新石器時代的遺址,自下而上存在著嶺南罕見的“四疊層”,即四個時期的文化遺存,年代從距今6000年至2500年。1973年至1985年,先后出土青銅器、陶器、石器、玉器等各類文化遺物1萬多件。石峽遺址獲評“二十世紀中國百項考古大發(fā)現(xiàn)”之一,被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