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zhàn)后新一輪亞非民族獨立浪潮中誕生的眾多國家經歷著國家建構整合和族群身份分化的雙重歷史過程,二者聯系與沖突產生的政治悖論表現為頻發(fā)的分離主義運動。在分離主義“是剿是撫”的問題上,東南亞國家的經略方式差異顯著:為什么有的政府長期貫徹一種策略,有的政府策略卻頻繁更替?基于政策供需邏輯,本書認為政府在“經略剿撫”時,首先考慮
本書對1958至2003年期間伊拉克庫爾德問題的演變開展歷史性研究,在對既有文獻做批判性解讀、史料梳理,和與阿拉伯語原始檔案《伊拉克復興黨檔案》及英語原始檔案《美國外交關系文件集》比對的基礎上,以相關重大時間節(jié)點和事件標志為線索,將該問題在此時期的演變劃分為塑型與發(fā)展(1958—1968)、高潮(1968—1975)、
《權力與相互依賴》堪稱國際關系研究領域里程碑式的著作,由該領域最負盛名的兩位學者寫就,為人們理解當代世界政治提供了豐富的理論途徑。這本書構造了一種看待世界政治的途徑,它能夠幫助我們理解經濟、政治以及制度化合作的模式之間的關系,同時也保留了現實主義對力量和利益的重要地位的認同。本書第一版于1977年面世,標志著新自由主義
本書基于中國伙伴關系30年實踐,從中國與世界關系的視角,初步構建了中國伙伴關系的基本理論體系,分析了中國伙伴關系發(fā)展演變的內在邏輯和基本規(guī)律,闡釋了伙伴關系在中國外交戰(zhàn)略中的地位和作用,為探索未來中國與世界互動互識互構提供新思路。
全書共五章,力圖通過系統(tǒng)梳理東西方制度的緣起與變遷,呈現人類社會不同國家、不同階段的道路與制度選擇,闡析國家制度治理革命的變遷與國家興衰密不可分的關系,闡釋在中國道路和中國制度的引領下,以中國式現代化創(chuàng)造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最終在邁向未來數字時代的”道治”引領下走向”無為而治”,從而引發(fā)人類對于未來命運與未來治理的思考與啟
本書基于大量美國國會圖書館的檔案和未出版的私人信件,從全新的視角重新闡釋了美國獨立戰(zhàn)爭、美國首都的建設、美國內戰(zhàn),深刻剖析了法國力量對美國建立和發(fā)展的重要作用:沒有法蘭西就沒有美利堅。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進入戰(zhàn)略相持階段,亟需一支生力軍的加入,打破力量的平衡,實現戰(zhàn)局的扭轉。所有歐洲的政治家一致認為,這支力量就是美國。
《構建中拉命運共同體:理論與實踐創(chuàng)新》緊密圍繞中拉共建“一帶一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扎根于拉美及中拉友好交往歷史的綜合性基礎研究,將“一帶一路”倡議、構建新型國際關系及中拉命運共同體等概念,充分運用到對中拉區(qū)域國別的研究之中并進行理論升華。以中拉研究為基礎,以共建“一帶一路”為路徑、構建中拉命運共同體為目標,從整體
本專著是國社科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研究專項項目(20VYJ012)的結項成果。突發(fā)事件以其災難性、突發(fā)性、破壞性、異常性和影響力,牽動著社會人心。國際話語中體現的公眾情緒反應形成了特有的“情感信息”和“情感話語”體系。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如何有效運用情感意涵、情感溝通、情感體驗等情感機制,尋求與目標受眾建立情感鏈接并使其產
本書探討了美國殖民統(tǒng)治時期菲律賓邊界形成史,分析了20世紀上半葉殖民國家西班牙、美國、英國和荷蘭(荷屬東印度)通過雙邊談判和仲裁最終以三個國際條約1898年《美西和平條約》(《巴黎條約》)、1900年《美西關于菲律賓外圍島嶼割讓的條約》(《華盛頓條約》)和1930年《關于劃定英屬北婆羅洲與美屬菲律賓之間的邊界條約》來確
本書在當前全球化、地區(qū)化、跨學科的背景下,主要突出國際問題學科定位,使地區(qū)研究成為聯結國別和全球問題研究的重要層面和節(jié)點,地域無問東西南北,理論和方法兼收并蓄,以“新地區(qū)研究”引領地區(qū)研究風氣之先。本書依托云南大學特色鮮明的中國西南面向的地區(qū)和國別研究力量,同時這一研究面向的東南亞南亞正是中國周邊外交與“一帶一路”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