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理論概念手冊》是一本聚焦舞蹈的概念定義和核心理論的工具書,其基本詞條取材于作者的專著《中國舞蹈意象論》《舞蹈基本原理》《中國舞蹈美學》等十部國家、省部級科研成果,可為舞蹈研究與教學及其創(chuàng)作、表演提供理論參考。
本書由陜西師范大學中外民族戲劇學研究中心策劃與實施,為陜西師范大學國學院博士生導師李強教授、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博士生導師柯琳教授聯(lián)袂撰寫的史學專著;是我國第一部全面、系統(tǒng)、科學記載亞洲太平洋、印度洋海域空間,東北亞、東南亞、東亞、南亞、西亞地區(qū)諸國,如中國、俄羅斯、日本、朝鮮、韓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文萊、東帝汶、
本書共分四章十三節(jié)。第一章與第二章主要從舞蹈文化角度出發(fā),對滋生楚地樂舞的自然、社會與文化土壤進行闡述,并強調(diào)楚地舞蹈與楚文化之間的依存關系;第三章主要從楚地舞蹈的本體出發(fā),分別對楚舞的儀式、音樂、道具、身體特征和審美觀念進行解讀,并強調(diào)楚地樂舞是由多個部分共同構成的有機整體,具有審美上的“整一性”特征;第四章主要從圖
本教材是站在舞蹈教學的角度陳述開發(fā)身體的方法,應用了舞蹈解剖學的知識進行分析,利用常見基礎的舞蹈動作解讀專業(yè)術語,在動作規(guī)格與要求的陳述中,貫穿科學的理論依據(jù)。對于教師而言,此教材可以幫助教師明確教學目標,完善教學過程;在動作的教授中,理清教授步驟,明確動作原理,提高訓練效率,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訓練習慣,避免無謂的舞蹈損
全書以歷史朝代的分期為結構,從遠古到現(xiàn)當代分作十一章,即:第一章,遠古及夏商舞蹈;第二章,周代舞蹈;第三章,秦漢舞蹈;第四章,魏晉南北朝舞蹈;第五章,隋唐五代舞蹈;第六章,宋、遼、金、西夏舞蹈;第七章,元代舞蹈;第八章,明至清末前舞蹈;第九章,近現(xiàn)代舞蹈;第十章,當代舞蹈(一);第十一章,當代舞蹈(二);原第十二章“改
本書共七章,內(nèi)容包括:東方舞蹈的美學理論基礎、中國舞蹈概述、中國古典舞的當代建構、印度舞蹈的“媚”之美、韓國舞蹈的“拙”之美、中國舞蹈的“雅”之美、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藝術。
本書系北京舞蹈學院收集整理的“中國古代舞樂域外圖書”之一。記錄了大量的樂舞節(jié)目,為今天的古代樂舞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jù)。
唐代樂舞作為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是“陜西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是“一帶一路”中一顆璀璨的文藝瑰寶。本書系統(tǒng)地梳理與研究了唐代樂舞發(fā)展脈絡、唐代樂舞機構設置、唐代樂舞使用的樂器、唐代宮廷樂舞及唐代其他樂舞、唐代樂舞的海外流傳等,全景式再現(xiàn)了唐代樂舞藝術的璀璨。這是目前我國對唐樂舞進行全方位研究的首部著作,填補了
本書盡可能全面地收集伊莎多拉·鄧肯一生中關于舞蹈、關于藝術、關于女性、關于生命的思考文字。舞蹈對于鄧肯而言,不僅是一種戲劇的、音樂的藝術,更是一種宗教的、生命的藝術,它來自于自然而且還是歷史傳統(tǒng)的一部分。鄧肯的舞蹈藝術把人的個體性置于*重要的位置尊重生命、表現(xiàn)生命、高揚生命的旗幟。人之所以跳舞是為了尋求自
該書從美學的視角,從舞蹈首先是要好看的角度切入,將賞心悅目的舞蹈、色彩斑斕、風格迥異的舞蹈、形式多樣、關注現(xiàn)實的舞蹈、開放多元、擔當責任的舞蹈,從多個不同的欣賞角度給予了闡釋。《中國優(yōu)秀舞蹈作品賞析》文字淺顯、明白易懂,并有大量視頻與文字并茂,對于舞蹈美的欣賞,以一個多元的美的視角給予了獨特的介紹。相信在為數(shù)不多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