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的入侵形成了對于偉大的中華帝國的沉重打擊,這個帝國在當時是全世界富有和先進的國家。在蒙古人入侵的前夜,中華文化的許多方面都處于它的輝煌時期,而由于此次入侵,它卻在其歷史中經(jīng)受著徹底的毀滅。對于那些……意識到這些危險的人來說,這確實是一個不安寧的時期。然而顯而易見的是,直至兵臨城下之前,杭州城內(nèi)的生活仍是一如既往的
作為中國國民黨改組后出現(xiàn)的第一個與其中央分裂的派系,“西山會議派”的存在幾乎影響了20世紀20年代中后期中國國民黨發(fā)展中的每一個重大政治事件。本著作系統(tǒng)地揭示了“西山會議派”同汪精衛(wèi)集團、蔣介石集團從角逐、周旋進而到合流的臺前幕后的諸多曲折,說明了“西山會議派”的代表人物如何由先前的“革命黨精英”一步步蛻變?yōu)橹黄饚蛢础?/p>
利維坦誕生后,人的命運便與國家糾纏難分,認識國史即成為認識民史的一部分。已有進路之外,有無新可能?本書再思歷史、史學、日常、事、事件、制度與人,復建其歷史內(nèi)涵。追蹤實齋精義,汲取西學靈感,融匯古今東西,探索關系視角下如何研究日常統(tǒng)治,激發(fā)史學想象力。
漢帝國與羅馬帝國是古代世界最為強大的政權(quán),并且是所有前現(xiàn)代帝國形態(tài)中持續(xù)時間最久的。他們在全盛時期雖然只占據(jù)地球版圖很小的一部分,但卻統(tǒng)轄著近半數(shù)的全球人口。他們幾乎在同一時間擴張、衰敗,在某些方面,他們就像分居歐亞大陸兩端的一對雙胞胎。本書收錄八篇文章,作者包括趙鼎新、陸威儀、普鳴等,他們從比較視野研究古代中國與羅馬
對魏晉之際的諸種研究,大體是站在陳寅恪先生相關論述的延長線上加以發(fā)展、修正,運用政治集團學說所具有的利弊在這一時段的研究中也有充分的體現(xiàn)。自從1980年代以來,涌現(xiàn)了不少從個別歷史事件的考證入手,通過細節(jié)的考證復原魏晉之際政治變局的佳作,本書之作亦得益于此!段簳x之際的政治權(quán)力與家族網(wǎng)絡》采取將政治史與家族史研究相結(jié)合
作為《五種遺規(guī)》之一的《在官法戒錄》共四卷,卷一為總論,輯錄史上名人對吏治的精辟論述;卷二、卷三分別為法錄上、下,列舉史上清官循吏的事跡,以供為官者效法;卷四為戒錄,記錄前朝貪官酷吏的行徑,以供為官者警戒。這也是《在官法戒錄》取名的由來。《要留清氣滿乾坤:<在官法戒錄>選譯》共輯錄古籍308條,在每一條之后,作者都做了
本書以“長治與久安”為主題,收集了周振鶴在不同時期做撰寫的四篇文章。雖然“長治久安”是一個成語,但細說起來,“長治偏于上,而“久安”則偏于下,四篇文章風格有所差異,中間兩篇是純粹的考證文章,開頭是概述性總結(jié)性的文字,最后一篇則以材料和分析為主,但均圍繞“長治久安”的主題,從這個角度考察了中國歷史上的制度設計。
治國先治吏。有清一代,沿襲漢制,參用滿俗,創(chuàng)設了獨特的文官處分制度。全書夾敘夾議,辨法析理,以案說法,展現(xiàn)了260多年清代官員獎懲的生動畫卷。 本書以清代文官處分為中心,分析處分種類,分罰俸、降級和革職三種;明確管轄機關,吏部是文官處分的管轄機關,都察院行使對吏部官員的處分,重要的案件還可以由部院大臣會議;提出法律依
道官制度是中國古代道教管理體系之一,《中國道官制度史》基于正史、道藏、佛典、文集、出土文獻、金石材料、田野調(diào)查等史料的系統(tǒng)梳理,全面闡述中國道官制度的沿革和內(nèi)容,總結(jié)了中國道官制度的演變特點和發(fā)展趨勢,展現(xiàn)了中國古代道教與政治社會之間的互動關系。
《政治體制改革的中國路徑——中國道路·政治建設卷》試圖用“合金”來概括并分析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基本特點,把政治體制改革視為一個在更高層次上回歸并重新塑造“合金型”政治制度的過程。“合金”是十多年來筆者思考中國模式的一個角度,該書以此作為分析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中軸概念。政治體制改革是中國全面改革的組成部分,是在堅持基本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