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第一部對《文心雕龍》與《劉子》進行比較研究的專著。作為魏晉玄學思辨助推成就的論著,《文心》是文學“自覺時代”的文論經典,《劉子》是針對漢魏六朝時勢所作軍國大計和革除吏治積弊的建言,其價值意義均有相當大的時間和空間跨度。齊梁為何會出現(xiàn)劉勰這樣的思想理論大家?為何有彪炳千古的文論經典和建樹獨特的雜家子書問世?本書在梳
本書系曾為中國《文心雕龍》學會的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做出重要貢獻并先后擔任學會秘書長和副會長的“龍學”前輩劉文忠先生的“龍學”論文新編。劉先生執(zhí)著而集中地探索《文心雕龍》的思想淵源,不僅起步較早,而且至今仍“余味日新”。其開闊的學術視野以及實事求是的研究思路,仍然是當下“龍學”所極為需要的。劉先生的論述看上去平淡無奇,實則有著慎
本書的“龍學”論文均來自《中國文論》集刊1—9輯,雖然只是一小部分,但仍可說是“龍學”近幾年發(fā)展的一個縮影。近十年來的“龍學”進步,其大趨勢體現(xiàn)在研究視野的擴大和更具包容性,隨著研究主體的更新?lián)Q代,“龍學”已經不僅僅是研究《文心雕龍》這本書的問題,而是初步顯示出與古今中外的融會貫通,盡管所取得的成果還不能十分令人滿意,
本書分為四個部分:“龍學人物”“龍學源流”“龍學述評”“龍學薪火”。近幾年作者主要致力于“龍學”史的探索,一是希望理清“龍學”的來龍去脈,尤其是搞清楚“龍學”何以走到今天、呈現(xiàn)此貌的所以然之理,二是希望為新一輩年輕學人提供切實的參考資料和研究借鑒!段男牡颀垺返幕久婷彩遣粫淖兞,但一代有一代之“龍學”,其歷程一如任
本書是一本較為專業(yè)的文學研究著作,由“小說逸語”“附:請評集”和“伴山隨筆”三部分構成。主要從語言文字使用的專業(yè)角度入手,詳盡分析了《圍城》的核心主題和藝術成就,并記錄了在該小說創(chuàng)作前后的趣聞往事;在記錄錢鍾書先生三十多年來的學術、會友和讀書內容的同時,還精選了部分第三方的評論文章以廣開視聽,兼以表達對錢鍾書先生的深刻
本書首次提出“非常態(tài)人物敘述者”的概念,具體是指一種特殊敘述者,它主要由智力、精神、心理、道德、形態(tài)、狀貌等多個方面與正常態(tài)的人存在較大差異和區(qū)別,并且已經參與到故事進程當中的一個或者多個相對具體和形象化的人物來擔任。本書主要針對20世紀中國文學中引人注目的癲狂型、癡呆型、幽靈型和比擬型這四個非常規(guī)形態(tài)的人物敘述者類型
本書為作者在滬上高中名校講授微課“中國文學特別講義”的講稿,除“代序”外,設列十四講,以時間為序,包含《詩經》的解讀、《蘭亭集序》的世界、發(fā)誓的文學史、葬花三章、情場與戰(zhàn)場、雪月花時最憶君、母親的缺席與在場、西洋的幻象等十數(shù)個專題,內容涉及古今中外諸多名家名作。在論述每個專題時,切入點較小,卻能大處著眼,層層深入,抽絲
大眾媒介在建構“國民意識”、制造“時尚”與“潮流”的同時,也在創(chuàng)造“現(xiàn)代文學”。一個簡單的事實是,“現(xiàn)代文學”之不同于“古典文學”,除了眾所周知的思想意識、審美趣味、語言工具等,還與其生產過程以及發(fā)表形式密切相關。報章等大眾傳媒不僅僅是工具,而是已深深嵌入寫作者的思維與表達。在這個意義上,理解大眾傳媒,不僅僅是新聞史家
本書以春園和魯迅的作品作為中韓近代文學的出發(fā)點,以實證主義的研究方法,依據(jù)20世紀韓國的春園、魯迅作品的接受與研究的相關史料,闡明他們所表現(xiàn)出來的同質性和異質性,找出兩國近代文學,特別是初創(chuàng)期的內在本質,為兩國近代文學個別研究提供線索;同時還探究了中韓兩國這種文學演變的軌跡,解釋其形態(tài)、同質性和異質性的形成原因,從整體
《光啟人文學子論叢(五)》是上海師范大學中文學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優(yōu)秀論文選。本書收錄了上海師范大學中文學科本科生發(fā)表的優(yōu)秀論文13篇。內容包括對中國現(xiàn)當代經典作家作品的分析研究,涉及詩歌、小說、散文等各個方面,從精神分析、存在主義哲學等角度對不同的作品進行了對應的分析,內容豐富、行文規(guī)范,具有較好的學術價值。本書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