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梳理了早期近代思想家關于“存在”及“自我意識”的重要論述,從思想史和18世紀啟蒙運動歷史背景兩個方面說明了盧梭探討“存在的覺知”的理論起點與原因;通過對“存在的覺知”進行文本解讀,分析了它在三個不同文本中呈現(xiàn)的目的與意涵,澄清了“存在的覺知”與“經驗認識”、“本真性”、“幸!敝g的關系,并嘗試揭示“存在的覺知”超
本書為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汝倫教授研究德國哲學具心得的代表性論著,研究對象包括康德、黑格爾、馬克思、狄爾泰、胡塞爾、海德格爾、卡爾·施密特、伽達默爾、阿倫特和哈貝馬斯等近現(xiàn)代德國最重要的哲學家。由于他們的思想影響遠遠超出了德國的范圍,因而具有世界意義。作者不是以學院哲學的方式,而是從哲學與時代的互動關系出發(fā),
盧克萊修的《物性論》是西方文學史上的瑰寶,融合了荷馬開創(chuàng)的史詩傳統(tǒng)和赫西俄德開創(chuàng)的說教詩傳統(tǒng),為此后兩千年的西方哲學長詩確立了典范。它不僅與維吉爾的《埃涅阿斯紀》和奧維德的《變形記》同為古羅馬最杰出的長詩,也是西方思想史上的核心文獻,在宗教神學、哲學、政治學、倫理學、自然科學等領域都產生了深遠影響。書中的原子論和唯物論
本書系統(tǒng)全面地介紹和論述了德里達的解構主義理論,試圖提示解構主義的真正學理意義。作為國內最早介紹解構理論和運用解構批評方法的學者之一,作者在書中從整個后結構主義興起的知識背景上來闡釋德里達及其解構主義,考察解構主義在當今知識領域產生的必要性。就德里達的代表性文本展開具體分析,追蹤其解構思路展開的路線,揭示解構的意義和困
在本書中,歷史學家杰拉爾德·布雷探索了奧古斯丁這位非凡的人物,研究了他所處的歷史背景、對人生的態(tài)度和作為真理教師的工作。布雷使用奧古斯丁的許多著作包括他的經典自傳《懺悔錄》見證了奧古斯丁對今天的我們具有持久的意義。
《哲學問題》是二十世紀西方哲學史上一部極為重要的經典之作,自1912年出版以來就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包括拉姆齊、摩爾、卡爾納普及艾耶爾等羅素同時代的杰出哲學家在內的好幾代西方學者發(fā)表了大量相關論述。美加兩國曾在深入調查的基礎上于1999年12月將該書列為二十世紀27部哲學經典之一。為紀念該書出版100周年,美國密西西比
本書收錄了維特根斯坦經典哲學的作品,包括:《邏輯哲學論》《哲學評論》《筆記簿》《藍皮書與棕皮書》《哲學研究》。其中《哲學評論》一書是維特根斯坦為那些與他的精神有著相同志趣的人而寫的。在作者看來,這種志趣不同于他所處時代的歐美文明的主流。所謂歐美文明的主流往往是在發(fā)展中構造更大、更復雜的結構來表現(xiàn)自身;而作者卻致力于使結
盧卡奇是匈牙利著名的哲學家和文學批評家,在20世紀馬克思主義的演進中占據(jù)十分重要的地位。本叢書書稿選取了國際學術界關于盧卡奇研究的經典文獻,以及國際盧卡奇協(xié)會出版的《盧卡奇年鑒》中的有價值的文章,分以下三個專題進行翻譯與匯編:青年盧卡奇研究指南、《歷史與階級意識》研究指南、中后期盧卡奇研究指南。本書的出版將有助于國內學
該書是作者2002-2003學年的課程講義。作者在其中延續(xù)了第一卷對于野獸和主權者問題的思想史考察,但將注意力聚焦于兩個文本之上--海德格爾的《形而上學的根本問題》和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通過來回對讀這兩個貌似沒有多大關聯(lián)的文本,德里達考察了孤獨狀態(tài)、世界、暴力、無聊和死亡之間的關系,它們影響著人和動物的不同存在方式
本書分為七個章節(jié),包括休謨經濟倫理思想的時代背景和理論來源、休謨的倫理思想及其與經濟倫理思想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休謨的商貿倫理觀、休謨的貨幣倫理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