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學史研究的深化,中外史學比較以及民族文化特點的理解,都要求我們把史學思想史的學科建設好!笆穼W思想”研究的對象與方法是什么,史學思想史作為一門學科,這個問題,應當要有所說明。l992年,我在《宋代史學思想史》(黃山書社出版,23~24頁)中提出過自己的想法。我思考的要點是這樣的。史學思想內容很豐富,歸結起來是兩個
阿諾德·湯因比(AmoldTovnbee,1889~1975)是英國著名歷史學家,曾被譽為近世以來最偉大的歷史學家。湯因比出生在一個歷史學世家,他的母親是英國第一代女大學生,也是一位歷史學家。湯因比的叔父也是一位歷史學家,專門研究經濟發(fā)展史。這位叔父也叫阿諾德·湯因比,湯因比的名字正是為了紀
19世紀是歷史學的世紀,19世紀也是各種政治思潮和政治運動層出不窮的世紀。無論是沉靜如水的蘭克、還是激情似火的特賴奇克,都在關注自己時代的核心政治主題——民族統(tǒng)一運動。安托萬·基揚的作品不僅生動地描繪了那個時代德國最杰出的歷史學家們的學術研究、個性特征和表達風格,更向我們展示了他們對現(xiàn)實政治生活和公共生活的熱情(pas
近代天津十大戲曲家
本書系統(tǒng)提出了語言結構對歷史學的影響,闡述了轉義、敘事、諷喻與歷史之間的復雜關系,是對西方傳統(tǒng)史學進行的徹底顛覆,是后現(xiàn)代歷史哲學的經典作品。
在《世紀人文系列叢書·世紀文庫:歷史研究(套裝上下卷)》中,作者阿諾德·湯因比和D·C·薩默維爾列舉了世界歷史上的二十余種存活或已經死亡的文明形態(tài),并對它們的各自發(fā)展作了綜合比較,他認為,文化是通過對環(huán)境的“挑戰(zhàn)”的應戰(zhàn)所遭受的考驗而產生的;文化的生長是由那些“退隱”和“復出”的少數(shù)偉大人物的歷史活動所決定的;文化的衰
本書是由教育部師范司組織專家審定的高等院校小學教育專業(yè)的大文大理課程方案中的專業(yè)必修課教材,以小學教育專業(yè)為編寫特色,廣泛借鑒國內外研究的最新理念和成果,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全面介紹人類與社會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將內容繁冗的理論進行重新梳理,匯編了大量鮮活的案例,并注重結合現(xiàn)實生活進行分析,從而提升學生對基本原理學習的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