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茅以升,盧嘉錫,王淦昌,一個個如星光般璀璨的名字,代表的是每一個專業(yè)科學領域*為杰出的精英巨匠。百年以來,中國的賽先生從一片廢墟中艱難覺醒。在沒有國界的科學海洋中,他們沒有忘記自己的祖國,將知識與青春無私獻出。閱讀他們的故事,感受永攀學術高峰的忘我精神,見證赤誠無私的報國情懷。
序顏長珂書蔭兄命我為此書作序,給我出了難題。對他鐘情的學問,我知之甚少,幾乎是個門外漢,實在無從置喙。書蔭對戲曲古籍研究的興趣,大概早年就萌生了。1978年,中國藝術研究院招收研究生,他有幸成為張庚先生的的弟子。張庚對于戲曲文獻的搜尋與研究,歷來非常重視,但深憾于人材的匱乏。書蔭學習勤奮,熱愛專業(yè),刻苦鉆研,深得導師的
《回憶曹聚仁/文史資料百部經典文庫/百年中國記憶·百年中國記憶》匯集了曹聚仁先生的生前友好、家人、同事等所寫的回憶曹聚仁先生的文章,“也算是對這位愛國主義者、民主主義者的一點紀念吧”。
《姓解》三卷,邵思于景祐二年(1035年)寫定的一本有關姓氏來源的譜系類著作,收錄范圍為歷代功臣名士布在方冊者,述錄方式是次第書之,啓迪華源,恢張世胄(邵思自序)。該書按偏旁分類,共170部,共收2276個姓氏(與日藏北宋景祐本卷首題目下夾注所載2568個數字相異,《經籍訪古志》有所載)。該書搜羅豐富,遍采經、史、子、
楊福家院士是中國杰出的核物理學家、著名教育家。他長期擔任國內、國外知名大學的校長,開啟了中外合作辦學的新模式,出版了多本關于中外高等教育的專著,包括《追求卓越》、《博雅教育》、《中國當代教育家文存——楊福家卷》以及《走近一流學府》等,對中國高等教育和人才培養(yǎng)問題有系統(tǒng)、深入的思考和積累。本書在宏闊的時代背景下,敘述楊先
阿炳(18931950),原名華彥鈞,江蘇無錫人。中國民間音樂家,享有世界聲譽的音樂大師。他創(chuàng)作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已經成為人類音樂寶庫中的不朽經典。 本書作者通過數年尋訪,對十六位親眼見證過當年阿炳生活的知情者,作了深入訪談。受訪者中,有阿炳撫養(yǎng)過的非嫡親孫女鐘球娣,有1950年阿炳錄音時的在場者黎松壽,有阿炳的鄰
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旗手。因為沖鋒在前,目標顯著,圍繞著他的論爭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常有無意的誤讀或有意的曲解。本書不盲從現成的結論,不追隨流行的觀念,而以事實為依據,將傳主的經歷、行狀、思想、作品都放在特定的歷史背景和時代思潮中加以考察,力圖寫出真實的魯迅。魯迅是頑強的戰(zhàn)士,但并不是一個終日橫眉冷對的無情者,他有自己的
五四以來,藝術不再是茶余飯后的娛樂消遣,為人生成為眾多表演者的從藝追求,成為百年以來藝術舞臺的渾厚底色。話劇、演唱,也因此時刻帶著開啟民智、改造社會的斗爭內涵,以獨立的藝術品格和嶄新姿態(tài)屹立于中國藝壇。本書正是以此為線索,展現近代以來表演藝術家的憂國之思。
朱劍著的《畫不讓人應有我(鄭午昌研究)》主要內容是系統(tǒng)整體地研究民國至新中國初期的上海書畫家、美術史家鄭午昌的生平、學術和書畫藝術。通過整理鄭午昌的生平經歷和藝術活動,分析他的學術著述以及畫風的形成和變化,力求發(fā)掘并彰顯其應有的歷史和學術價值。
本書共收入二十五篇文章,以紀實的筆觸講述發(fā)生在民國時期諸多著名文人身上的史事。本書作者長期鉤稽檔案資料,以及當事人的年譜、日記、回憶錄等,從中爬梳剔抉,挖掘真實且鮮為人知的內容,不少文章內容發(fā)人所未發(fā),有的更屬首次披露。如作為文人的嚴修與民國首任總統(tǒng)袁世凱的恩怨,就是本書作者從流傳極少的《嚴修年譜》中查到史料,發(fā)而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