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與扎壩藏族相關的文史調查與研究綜合匯編輯注本,它不僅是首本民國時期與扎壩藏族相關文獻的編SHOU*選合集,也是首本1949年后扎壩藏族研究專著與文獻的匯編。全書分為上下二編,上編為1949前扎壩片區(qū)珍稀文史資料輯要,共編SHOU*選收錄民國文獻(圖書、期刊)近20種(冊)中(含清一卷)與扎壩藏族相關聯(lián)文章35篇(
本書為薩滿傳承人富察希陸?伯嚴所撰,內容是關于他的家族——滿清正黃旗中富察家族一支的歷史,有他的成長經歷、故鄉(xiāng)璦琿的地理與民俗以及周邊民族比如赫哲人等的民族習慣等。附錄中還有富察哈喇跳神錄、璦琿祖訓以及食譜等內容。本書由富察希陸?伯嚴的后人富育光、富艷華整理。本書資料性較強,是研究滿族貴族飲食、東北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民俗等方
在本書中,作者運用哲學的思考去探索設計的本質。他以設計的歷史發(fā)展為脈絡,探討設計與資本、與道德、與科技、與社會等之間的聯(lián)系,以及設計本身的哲學意義。譯者來哲是巴黎索邦大學的博士,具有多個學位,研究領域涉及美學、哲學、傳播學。其文字表述優(yōu)美準確,對這本理論性較強的書稿把控適度,收放自如。
本書為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西藏項目(優(yōu)秀項目)。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已經成為人類所面臨的*為頭疼的難題,如何解決環(huán)境危機?對此有兩種觀點具有普遍意義:一種觀點認為,環(huán)境問題可以通過科技進步和經濟手段得到解決。持有這種思想的人把環(huán)境恢復看做商品,如果價格合適就可以得到;另一種觀點認為,科學技術是生態(tài)危機的根源,它給人類帶來的是詛
本書反映了北川羌族這個特殊的族群由“羌”到“漢”再回到“羌”的歷程,北川羌族演變的政治環(huán)境,北川與羌族有關的歷史和民俗。
《蒙古族通史(蒙古文版套裝共6冊)》著重編寫了13世紀以前的蒙古史,填補了關于13世紀以前的蒙古族歷史的空白。將蒙古史從遠古時代到中世紀時期連接起來,使蒙古史更具完整性,并將蒙古史系統(tǒng)化、條理化、科學化,使世人能夠更清晰的了解中華五千年的光輝歷史,加強了中華民族的團結,使中華文化歷史更加發(fā)揚光大。
《僰氐羌源流考》是以探討僰氐羌民族之源為主要目的的讀物。從目前的情況看,民族源流仍是這一研究領域的瓶頸所在,然而能真正提出一針見血的有價值的創(chuàng)見者,實在是少之又少、寥若晨星。 筆者從各個不同角度,對出現(xiàn)在有關學科的文獻資料中涉及考古、歷史、人類體質、民族、民俗、原始信仰乃至語言文化等諸多方面的新論斷逐一做了比較和分析
本書共分八個章節(jié),對進士的基本含義、進士的產生與發(fā)展、進士的科考環(huán)境、進士的功能與作用、進士著書立說、進士題名錄等內容進行了研究。
6世紀中葉,悉補野家族建立吐蕃王朝,隨著吐蕃內部矛盾的加劇,開始覬覦唐朝邊境,逐漸形成西域、河西、隴右、劍南大戰(zhàn)線。由于不同作戰(zhàn)區(qū)域的特殊地理條件和環(huán)境,吐蕃王朝對對外軍事進程中,演進出不同作戰(zhàn)區(qū)域的劃分,且軍事地理與交通戰(zhàn)略都有較大差異。
2015年9月,吉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滿族文化研究所與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編輯部合作,在吉林師范大學(吉林省四平市)成功舉辦了“國際滿學青年學者論壇”。這是近年來滿學研究的一次盛會。在開幕式上,我曾將這次會議的特點概括為三點:一是會議的國際性;二是會議以青年為主體,并與前輩學者展開積極對話;三是參會學者對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