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如何“拿來”:魯迅的思想與文學論集》為北京大學魯迅研究專家高遠東教授代表作,以“現(xiàn)代如何‘拿來’”為貫穿的問題,探討魯迅的思想與文學的意義和價值,作者不愿簡單地停留在價值判斷上,而是從文化的血脈里整理其復雜化的存在。本書吸收了丸山升細致爬梳文本的方法以回到魯迅本身,同時向幾乎所有既有方向的魯迅研究做出了回應。近乎
本書選取2024年優(yōu)秀的短篇小說二十篇左右,包括魯迅文學獎得主等在內的名家新作,代表了年度短篇小說創(chuàng)作的高水平。本書主編為中國作協(xié)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著名文學評論家吳義勤,他以專業(yè)的眼光嚴格遴選年度最值得閱讀的短篇小說,每篇附有專業(yè)的、精彩的青年評論家的評論。既是對中國當代文學發(fā)展和成績的梳理,更是為讀者帶來美味可口
本書《明狀元唐皋佚文輯考編年》在傳統(tǒng)古典文獻學分支--輯佚 學的基礎上,靈活運用最新的數(shù)字人文技術,包括各類影像型、 全文型數(shù)據(jù)庫,借助CBDB、GIS、Pajek等工具分析了明代狀元 唐皋的生平行跡和社會關系,進行既廣泛又具針對性的查考,最 終獲得大量傳統(tǒng)輯佚方法難以觸及的佚作,基本復原了唐皋的《 新庵文集
在十三年的漫長時空里《故事新編》是“如何寫”成的?對此問題的求解只能立足可能的思考。在“于中國有益”的龐雜翻譯中,魯迅“學下去,站起來”的不懈努力貫穿始終;融會諸種文體(詩歌、小說、雜文等)實踐,魯迅重建了一種悖論式語言景觀;通過“以莊化尼”和“援俗入史”,魯迅書寫了他眼中活的中國史!豆适滦戮帯肥且贼斞钢饾u“忘了努力
周企言(1868—1938),名葆貽,字企言,以字行。常州武進人。當代著名語言學家、經濟學家、文化學者周有光之父。本次整理對象是周企言著述三種,包括《企言詩存》三卷、《企言隨筆》一卷、《詩經全部分類集對》十三卷。周企言的文化思想具有新舊融合的過渡特征,他對舊時代的文化秩序抱有同情,對新文化采取溫和辯證的接納態(tài)度,這也影
書稿為作者的詩詞文章作品集,記錄了作者在東北大學、國防科技大學求學、科研、教學以及家庭生活中的一些體會和感想,以及對社會萬象的見解。部分作品曾在《國防科大報》《東北大學報》等報刊上發(fā)表。詩文集包括“詩詞”和“文章”兩部分,前者包括“夢繞東園”“軍旅科大”“夜雨雜感”“愛紅小札”四章,共收入舊體詩詞71首、對聯(lián)5副、新詩
本書為“名師導讀”系列圖書之一。本書是魯迅先生于1921—1922年撰寫的中篇小說,小說最初發(fā)表于北京《晨報副刊》,后收入小說集《吶喊》。作品塑造了阿Q這樣一個受舊社會沉重壓迫而精神扭曲變形的人物形象,向人們展現(xiàn)了辛亥革命前后一個畸形的中國社會和一群畸形的中國人的真實面貌,尖銳地批判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封建、保守、庸俗、腐
本書為“名師導讀”系列圖書之一。作者以“狂人”的第一人稱敘述方式,借“狂人”之視角,深刻揭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表達了對舊社會的強烈批判和對新生活的熱切渴望!翱袢恕彼枷胫畱n郁、多疑、驚恐,時至今日仍有啟示作用。本書在保留《狂人日記》原文精華的基礎上,穿插了夾注點評,輔助以“名師導讀”板塊,以旁批形式呈現(xiàn),從時代
《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是現(xiàn)代文學家魯迅的散文集,收錄魯迅于1926年創(chuàng)作的10篇回憶性散文。此文集作為“回憶的記事”,多側面地反映了作者魯迅青少年時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經過。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時代在紹興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敘述他從家鄉(xiāng)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學,然后回國教書的經歷;揭露
本書分為“自由飛翔”“深情常在”“唱不完的歌”“歷久彌新”四章,從“車站中的軌道”這一熟悉的景物入手,對熟悉的景物進行描寫,包括旅游中所見的山川江河、名勝古跡、美食等。作者用“軌道”和“林中泉”兩個意向,展開了生活軌跡的記錄和對未達之處的探索、思考兩條線索。作者用優(yōu)美、簡煉的語言,記錄祖國的壯美山河和世間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