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十書》乃英年早逝的天才學者劉鑒泉先生之重要遺著,是其所撰哲學綱旨、諸子學、史志學、文藝學、校讎目錄學及其他雜著之總集,都二百三十一種、四百七十五卷。先生以“推十”名其書齋及著作,蓋有取于許君《說文》解“士”字為“推十合一”之意,亦借以顯示其一生篤學精思,明統(tǒng)知類,志在由博趨約,以合御分之微旨!锻剖畷肥恰兑逸嫛穬
國家圖書館敦煌吐魯番學資料中心經(jīng)過多年的努力,先后翻閱了二萬余種中外文敦煌研究資料,匯集了大量英、法等地收藏的敦煌遺書的研究信息,集成了這部擁有10萬條數(shù)據(jù)的《英藏法藏敦煌遺書研究按號索引(套裝1-3冊)》填補了敦煌學研究中此種工具書的空白。按遺書的編號進行排列,即在每一編號下匯集了該號文獻的研究信息,可以使人們按號了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綿延不絕。古籍文獻作為中華文化傳承的載體,歷來極受重視,各朝官府多辟專門處所收藏,歷代私人藏書者亦名家輩出。中國歷代官私藏書的總量在十萬種以上,數(shù)量之大、門類之繁,世所罕有。然而由于天災人禍,流傳至今的甚少,可謂萬不一存。幸而有各種傳世目錄,能將它們或多或少地留存。而且,因為古典目錄中包含豐富的學術、
《定級圖錄》收錄范圍:天津圖書館藏一、二級古籍善本,三、四級古籍不收。本書以文化部發(fā)布的《古籍定級標準》為依據(jù),對所收每一種古籍善本進行定級。收入古籍善本五二八種;仿《中國版刻畫錄》編例,全書分前后兩個部分;并半部分為著錄釋文,后半部分為書影圖錄。兩個部分的編排形式相同,并后一致:按照經(jīng)史子集四部分類順序編排,各類之中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是世界上未曾中斷的文化,具有舉世公認的重要地位和影響,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國擁有浩瀚的古籍文獻。從古老的甲骨刻辭、青銅器銘文、石刻文算起,到簡帛書和寫、印在紙上的書籍,中華古籍文獻歷時三千多年,其歷史之悠久,數(shù)量之繁多,內(nèi)容之豐富,世所罕見。這些珍貴古籍是中華民族在數(shù)千年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重要文
在《廣西大百科全書》編纂過程中,編者一直強調五個方面:①全面性。力求集廣西古今知識之大成,全面、系統(tǒng)、翔實地介紹廣西各個門類、各個方面的知識和情況,不能有重要知識遺漏;而且,對每一個重要的知識主題,要盡可能地概括其歷史和現(xiàn)狀,講清核心知識。②科學性。自始至終把質量放在第一位,注重準確性、客觀性,要求“精”字當頭。在實際
《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第2輯)集部(1-38冊)(1套4箱)》:中國歷史上的對外文化交流有兩條道路:一條是絲綢之路,傳播中國的物質文化;一條是漢籍之路,傳播中國的精神文化。絲綢之路主要是中外物質文化交流的道路,這是舉世公認的。絲綢之路(silkroad)的概念,是十九世紀后期由德國學者提出的。各國研究者接受了這一概念,
漢籍是中國精神文化的載體,漢籍之路是中外精神文化交流的道路。沿著漢籍傳播的軌跡,尋找中外精神文化交流的道路,應該是當代學者和出版人的責任。這些年,有志于此的學者,做了很多工作;有的學者就提出用書籍之路的概念,來研究中日文化交流。但是仔細想來,書籍之路的提法不如漢籍之路明確,探究的范圍也不應該局限在兩國之間,應該把漢籍
本書按經(jīng)、史、子、集四部分類,影印了價值較高、品相較好的百余種域外漢籍。所收書籍均影印自國外圖書館、研究機構和個人收藏的國內(nèi)不見或稀見的漢文文獻,其中主要包括三部分內(nèi)容:我國歷史上流散到海外的漢文著述;域外鈔錄、翻刻、整理、注釋的漢文著作;原采用漢字的國家與地區(qū)學人用漢文撰寫的、與漢文化有關的著述。此外,近數(shù)百年來
萬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