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術進步面前,普外科作為臨床外科的基礎學科,同樣也得到了迅速發(fā)展,由原本的粗放式診療模式向細分化推進。隨著新設備、新材料、腔鏡微創(chuàng)技術和介入治療在普通外科領域各種疾病中的廣泛應用,使得原本疾病種類眾多的普外診療工作更加多門類化、專業(yè)化、復雜化、這勢必要求普外科專業(yè)細化發(fā)展,實行亞?圃\療。臨床實踐證明,亞?圃\療的有
本書作者是國內研究先秦諸子,尤其是老子和莊子哲學的著名學者。本書聚焦于公認出于莊子之手的內七篇,嘗試了一種新的解釋莊子思想的方式,也是一種新的學術專著寫作的范式。作者在對原文精準把握的前提下,深入挖掘了莊子哲學的內在精神,描述了莊子與世道那種微妙的張力。在這種精細的探尋中勾勒出了莊子獨特的人格氣質和非凡的精神魅力,是一
春秋禮崩樂壞之際,孔子仁學提出破解之道,成思想巨擎、世之木鐸。這種基于改革的思想對當下轉軌中的中國極具價值。仁學首先提出以好學改造美德,純粹美德無法自立于變動社會之中,美德與惡行混淆不清,唯有與好學、好禮相結合,才能行于當世;然后提出從民免無恥的治理轉向民服、民信、民敬、民善的政治改革,使民有恥且格;繼而將完備奢華的貴
本書嘗試從倫理角度考察莊子思想。如果說人應該如何生活是倫理學的初始問題,那么,回答這一問題必須將個人置于與外物,特別是與他人的關系之中;他者與自我的共處,又迫使人們省察自身存在方式,進而思索何種人類組織,能夠促生人與人之間的恰當關系。這種倫理意識實際埋藏在莊子思想的諸多主題、面向之下,是他反思政治、探索逍遙之道的基礎。
本書分為上、下兩編,以150個問答的新穎形式,詳細介紹了《周易》的基本知識和現實致用。上編“周易基礎”概述了《周易》的作者、問世時代、構成與卦序、象數與義理、占筮法度、解卦依憑等;下編“周易致用”涉及《周易》在歷史文化、天文歷算、風水建筑、中醫(yī)養(yǎng)生、修身治國、書畫藝術、詩詞樂舞以及現代科技等諸多領域的應用。全書提綱挈領
本書選錄了作者近三十年所發(fā)表的主要學術論文,涉及四個方面的內容:“《尚書》研究”以儒家民本思想為準繩,認為《古文尚書》二十五篇保存了“原始儒家”重民、養(yǎng)民的真精神,并非偽書;“《周易》和《莊子》研究”深入探討筮占的產生、陰陽二氣觀念的產生、莊子“通天下一氣”等形而上哲學問題,究天人之際,明儒道關聯;“《春秋》經傳研究”
本書不但語言精練,詞意精達,而且在講解的過程當中縱貫中西,援引歌德、卡萊爾、阿諾德、莎士比亞等西方著名作家和思想家的話來注釋某些經文,將注釋中將書中出現的中國人物、中國朝代與西方歷史上具有相似特點的人物和時間段作橫向比較,幫助那些對中國文化知之甚少的西方人更好地把握儒家經典的內容。
《莊學研究》深入挖掘莊學思想內涵,分析莊子思想的整體內容及其內在聯系、邏輯結構,探究莊學的源流與特性。本輯是第3期,從不同的視角探討了莊子的處世之道、養(yǎng)生之道及治世之道,辨析了“新子學”的時代價值,闡釋莊學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如“言意之辨”“天機”“在宥”等,探析莊子思想的現代生機,并使之與當代社會相結合,闡述其對當今社
本書從《道德經》是一部以“道法自然”為公理性假設且具有嚴密邏輯的哲學著作的視角,對對什么是“道”,如何認識“道”的本質特征(“無”),如何認識并遵從“道”之“無‘為’”與“無‘不為’”準則,如何認識并糾正“不道”等人為行為等問題進行了分析;闡釋了《道德經》的自然宇宙觀、社會系統思想、認識規(guī)律的方法論;討論了《道德經》的
本書為學術專著,深入探究了“中道論”這一儒家哲學和中國傳統思維方式的基本特征。書中追溯“中”這一儒家哲學重要概念的起源和歷史發(fā)展,討論了“中道論”的哲學內涵及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意義,分析了其對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影響,以及它與當代中國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多方面的相關性。書中還對“中道”思維方式與典型的西方傳
本書主要討論金末元初(1220—1300)東平府學和東平學派的情況,對東平府學興復與發(fā)展的背景、過程和原因,府學師生及其學術淵源,東平學派的思想和學術特點逐一進行了探討,從而厘清金末元初理學發(fā)展的脈絡,揭示儒學學術思想在這個時期的發(fā)展特點。本書資料較為豐富,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基礎上多有新見,具有較大的學術價值。
本書對《晏子春秋》的內容進行了注釋和翻譯,記述了晏嬰生平事跡及各種傳說、傳聞,記錄了晏子勸諫君主不要貪圖享樂,要愛民為民,反映了晏子的政治主張,再現了晏子機智賢明的形象。
馬王堆漢墓簡帛自20世紀70年代出土以來,一直是學界的研究熱點,其中包含非常重要的《周易》類文獻。除了可與傳世文獻對勘的《易經》及《系辭》外,尚有久已亡逸的《衷》篇等重要的戰(zhàn)國作品。《帛書<衷>篇新校新釋》采用裘錫圭《集成》版最新釋文,在全面吸收現有研究成果基礎上,進行細致的?焙陀栣,提出諸多新見解,材料
《儒學評論》為集刊,由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主編。本期是第13輯,包括“儒學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儒學與中國文化精神”、“儒家倫理與教化”、“東亞儒學研究”和“宋明理學研究”五個欄目,所刊文章主要來自中國人民大學主辦的“國際儒學論壇”的會議論文。
《周易明意》是溫海明教授過去二十多年中的《周易》哲學沉思錄,力圖匯通易學與中西哲學,此書志在匯通中西,融鑄古今,開意本論,成意哲學,可謂學林幸事。作者用心良苦,哲思細密,既深入解讀經傳文,又對卦爻辭解釋推陳出新。書中對經文和傳文的意義做出新的哲學詮釋,適當選取歷代和現當代注釋加以闡發(fā),主要從"意學"
道家政治哲學乃是比較純粹的、嚴格意義上的甚至真正的政治哲學,自有其邊界明確的內容范圍、理論特征,還發(fā)展出某種非常理論性的哲學語言思考和闡述政治性問題。如果說孔子以來的儒家學派是對當時歷史去世的“保守回應”,道家政治哲學則提出了“玄德”“帝道”“執(zhí)一”等概念,對浩浩湯湯的歷史潮流做出了冷靜積極的響應。 《道家政治哲學發(fā)微
《孔子·儒學·儒藏:儒家思想與經典》為國圖名家講座系列之中國古代哲學講座的整理匯編。主講人為北京大學樓宇烈、孫欽善、李中華、安平秋、王博、魏常海,清華大學陳來,中央民族大學牟鐘鑒等十位資深教授。 以“儒家文化為中華民族的復興”開篇,題宏義精。全書緊扣一點,即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每個中國人的切身幸福息息相關。從孔子對中國
莊子學在明代中葉呈現勃興之勢,晚明學者憨山德清的《莊子內篇注》對于此時期莊子學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接續(xù)意義和價值。以佛解莊,是莊學史上一條解莊之道,憨山德清之可貴處,不是簡單的、一般意義的比附,而是佛道兩家思想上的會通。本書以憨山德清的《莊子內篇注》為研究對象,認為《莊子內篇注》無論是在解莊的方法上,還是在義理闡釋上,抑或
安徽省亳州市渦陽縣是先秦思想家老子的故里,是中國道文化的主要發(fā)源地之一。渦陽縣委縣政府與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合作,先后于2017年3月和2018年3月老子誕辰紀念之際舉辦了兩場高規(guī)格的國際性老子道文化學術研討會,并約定此后每年老子誕辰紀念日將舉辦一次中國渦陽老子道文化國際學術論壇,并精選部分學術論壇上發(fā)表的論文,編為《老
本書的主要內容在于矯正后人對荀子天論和性論之誤解。荀子言天道,分本體與現象兩部分。本體不見其事而見其功,皆知其所以成而莫知其無形,這屬于天職的部分,F象即能生之本體所產生的自然現象,有其運行的規(guī)律,所謂“天行有!保嗜巳魬灾蝿t吉,應之以亂則兇,這屬于人職的部分。荀子講明于天人之分,其目的即強調人偽比天性更重要。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