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通過對考古學推翻的諸多中國歷史知識系統(tǒng)的梳理,用確鑿的考古發(fā)現結合歷史文獻,對其中的每個歷史事件都做了詳盡的敘述和說明,并分析了其中各個歷史事件在文獻記載中出錯,以及為什么會出錯等情況。
為增進國內考古界與世界考古學界的信息交流,推動中國世界考古相關學科的建設,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中國-中亞人類環(huán)境"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合作編輯出版《世界考古研究動態(tài)》。本出版物刊載世界考古,包括文化遺產、科技考古、文字考古、藝術史等相關研究的論文和綜述,另辟書評、專題討論、經典論文翻譯、文摘、通訊等專欄。今后也計劃出版有關主題的專輯。本出版物刊發(fā)論文實行雙向匿名審稿,以提高稿件的質量;可以有書評和對書評的回應,提倡學術爭論,培養(yǎng)學術討論公開、平和的氛圍。本出版物面向國內外中文讀者。
本書對“軍事考古學”的概念、研究對象、理論與方法,以及古代軍事遺跡、古代軍事遺物、軍事文化遺存的保護與文化遺產規(guī)劃等進行了全面闡述。提出軍事考古學這一概念,是古代戰(zhàn)爭遺存和軍事內容豐富性的訴求與學術發(fā)展的必然。創(chuàng)建軍事考古學作為考古學的分支學科是作者20世紀90年代的倡導。其站位考古學日益進步的前沿,并順應國際范圍內交叉學科蓬勃而興的大勢,具有引領性意義。目前國內高校已見軍事方面內容的課程涉及,歐洲一些國家開設有軍事考古課。
本書為“人文社會科學是什么”叢書新品種。 全書從考古學是怎么來的、考古學何以可能、考古學在做什么、考古學與你我四個部分講述考古學學科的簡史、內容、實踐與應用等方面,深入淺出、簡明扼要地向公眾普及了考古學這門學科,既通俗易懂,又能反映考古學的基本理論和學科價值,是一部優(yōu)秀的學科普及讀物。為初學者、非專業(yè)讀者普及考古學的基本原理、關鍵方法、主要問題、重要事實,全書文筆流暢,學識廣博,具有可讀性和國際視野。
人類的演化發(fā)展是學術界普遍關注的焦點問題。人類的生物表型特征受先天遺傳基因、基因表達和后天成長環(huán)境的綜合影響。本書以考古出土人骨材料為出發(fā)點,論證了以黃河中下游地區(qū)為中心的中國腹心地區(qū)從舊石器時代的化石人群到明清時期古代人群的骨骼(主要是顱骨)遺傳表型特征。研究表明,該地區(qū)亞洲蒙古人群體質因素從北京猿人一直到現代人保持了穩(wěn)定的傳承。最早在舊石器時代中期出現了少量類似尼安德特人的外來體質因素。新石器時代亞洲蒙古人群“古中原類型”體質因素一直占據主流。最先在仰韶文化中期的鑄鼎原西坡、姜家梁等地出現可
本書立足于考古學者視角,以測量誤差為起點闡述考古數據的統(tǒng)計意義,強調可視化圖形對展示考古信息的重要作用,利用統(tǒng)計原理描述考古數據所蘊藏的考古信息。在相應章節(jié)中首先簡要介紹相關統(tǒng)計原理,同時較詳細地闡述統(tǒng)計數據的計算過程,并配有實際考古案例,以促進考古學者短時間內掌握統(tǒng)計方法,提高數據分析能力。本書從諸多文獻中精選了世界范圍內多個統(tǒng)計考古案例,強調了統(tǒng)計學在解決許多考古問題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本書可為考古學者提供第一手資料,闡述的科研思想也會在不同考古研究領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暫無
本書收錄了2019年“盤龍城與長江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參會學者的論文21篇。內容涉及盤龍城遺址的發(fā)現與研究、盤龍城與中原等不同地區(qū)文化的關聯及遺址博物館陳列展覽等相關方面,代表了該領域研究的較高水平。這些成果對于推進夏商時期考古與歷史學研究,促進盤龍城遺址考古研究、保護利用、展示陳列工作,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中華文明起源和神話時代的探索是歷史和考古學最引人注目的大課題,甘肅是華夏民族和中華民族重要發(fā)祥地,甘肅以其文化上的多元性、包容性、滲透性、融合性,承載著華夏文明數千年的深厚積淀,融匯著古今中外多種文化因素的豐富內涵。玉文化在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主流作用也是當下最前沿的研究課題。為積極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高水平建設國家長城文化公園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西北師范大學華夏文明傳承創(chuàng)新科研平臺集群支持玉文化研究和文學化學科建設。玉文化深深地影響了古代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成為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