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的興起,使人們的交往和信息傳遞的方式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也改變了危機產生的方式和演化的路徑。在網絡時代,社交媒體的即時性、交互性和去介質化使其在應對危機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本書通過案例分析,對政府運用社交媒體應對危機的策略和效果進行了反思,對地方政府運用社交媒體應對危機的能力和策略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剖析
令是古代中國重要的法律形式之一,產生早,影響大,但學界研究卻較為薄弱。唐前的令主要包括君主的詔令、單行令及令典等,對其進行全方位的研究難度較大;而本書主要關注的是魏晉令問題。本書在前人成果基礎上,較為深入地探研了魏晉時期何以形成了編修律、令典之潮流,進而梳理了魏晉時期令典的編纂史及發(fā)展演變史,并試圖通貫地考察魏晉令典沿
根據司法鑒定行業(yè)管理部門、國家認可組織和鑒定機構反饋信息,前幾年我們編寫出版的《2010~2018能力驗證鑒定文書評析》等9本書獲得了廣泛的贊同和較高的評價,特別是對于司法鑒定機構如何通過外部質量控制手段提高鑒定質量和管理水平具有很大幫助和示范作用,充分發(fā)揮了能力驗證活動的增值效益。這給編輯委員會以年度序列叢書形式編寫
高危行業(yè)從業(yè)人員內部往往具有層級、隸屬關系,直接責任人的行為通常與上級的監(jiān)督和決策有很大關系,因而與事故發(fā)生具有間接關系的領導者和監(jiān)督者的刑事責任問題日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對監(jiān)督過失的研究應運而生。高危行業(yè)的安全運營對于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都至關重要。而監(jiān)督過失理論既是高危行業(yè)在動態(tài)的守法延伸、拓展和應
本書以突發(fā)事件下的疏散人群為研究對象,運用社會物理學、管理科學、安全科學、交通科學、計算機科學、心理學等理論與方法,揭示突發(fā)事件下行人疏散的典型行為機制,如三維水平垂直擺動機制、自減速行為機制、不可視行為機制等,并構建突發(fā)事件下的三維行人疏散社會力模型。基于該改進的三維社會力模型,分別針對房間區(qū)域、校園建筑物區(qū)域、地鐵
大學教職員工是近代新職業(yè)群體中重要的組成,學界現有研究多關注其思想動態(tài)、政治訴求和個人發(fā)展等,對他們的日常生活狀況,尤其是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生活水平與階層結構研究還不充分。鑒于此,本書以民國時期清華大學(學校)中的教職員工為研究對象,在描述其群體構成、職業(yè)、教育和生活的同時,量化分析其生活水平和階層結構。研究表明清華教
本書在收集和充分掌握相關史料的基礎上,對唐宋時期的官吏選任、考課、監(jiān)察、審計、勾檢、俸祿、遷轉、回避、任期、致仕、丁憂、休假、贈官、賜謚、敘封、勛、散、爵等方面的制度以及對以法治吏進行了研究。對這些制度之間的淵源情況、基本內涵、發(fā)展變化和具體實施情況進行了深入探討,尋求它們之間的內在關系,并通過與其他歷史時期相關制度進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發(fā)展研究報告》已經連續(xù)出版近20年了,每年的報告都聚焦重大社會議題,邀請相關領域重要的專家學者建言獻策,以其權威性和時效性打造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具備了很強的社會影響力。本報告聚焦中國的健康事業(yè)發(fā)展與醫(yī)療體制改革,原因有二:一是健康已經成為當前國民最為關注的民生議題之一,尤其是新醫(yī)改實行以來中國醫(yī)療
本書是杭州市民公共文明指數調查課題組推出的系列年度調查報告,分為綜合報告、分項指數報告、現場觀測報告、附錄四部分。書中在數據分析的基礎上,結合樣本追蹤、個案訪談、市民代表座談會和專家咨詢會情況,對杭州市民公共文明指數發(fā)展趨勢作簡要分析,并試圖就進一步優(yōu)化城市治理和提升市民文明素養(yǎng)作對策性探討。
在過去的現代化理論邏輯中,現代化從來都是與西方社會相聯系的。中國、俄羅斯、印度等大國的快速發(fā)展,提出了“東方現代化”的可能性問題。特別是中國等大國的興起,不僅會深刻地影響世界經濟政治格局的變化,而且會形成一條與“西方現代化”不同的“東方現代化”道路。所以說,“東方現代化”不完全是一個具有地域規(guī)定性的概念,它應當包括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