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將地球化學上的研究成果與黑曜巖制品原料來源相聯(lián)系,通過考察地質上已經(jīng)發(fā)表的各地區(qū)地球化學元素克拉克值,找到在中國有效的黑曜巖判源元素組合,并通過與中國東部地區(qū)火山碎屑巖元素對比值的比較,得出中國東北地區(qū)舊石器晚期黑曜巖制品具有本土特征的結論,而大洞遺址及周邊地區(qū)應為主要的原料產(chǎn)地之一。鑒于目前考古和地面調(diào)查工作的局
本書全面梳理和總結了新世紀以來我國的日本研究歷史,具有以下特點: 1.所涵蓋的學科*全面。迄今有數(shù)種冠以日本研究的學術史著作,但是所涉及的學科有偏頗,一般是突出社會文化研究,而忽略語言教學研究,本書內(nèi)容涵蓋語言教育研究、文藝研究、社會文化研究,首次將各個學科整合在一起,完整地把握中國的日本研究狀況。 2.著力呈現(xiàn)新世紀
寧波風俗傳說故事是寧波人民長期錘煉和傳承的文化傳統(tǒng)的結集,表現(xiàn)了浙東人民的性格、精神和真善美,是寧波各縣市區(qū)彼此認同的標志,是寧波人民共同情感的紐帶。本書匯編流傳于寧波地域的風俗傳說130余篇,包含婚嫁、喪葬、壽誕、傳統(tǒng)節(jié)俗、行會廟會、民俗信仰、風物習俗、特產(chǎn)習俗八個篇章,供民俗專家、民間文藝家和廣大讀者閱讀和研究。
本書為天津博物館藏的72件西洋玻璃器及其相關研究成果,通過文物和相關研究集中展示了17-19世紀歐洲的英國、德國、法國和波西米亞地區(qū)以及美國的玻璃藝術,不僅展示了手工藝制作和工業(yè)化生產(chǎn),還對不同歷史時期造型、裝飾圖案和技術進行了展示,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作者為美國著名史學理論家、弗吉尼亞大學歷史系教授。全書分為四個主題,分別是記憶、敘事與知識、客觀性與猜測、碎片化。通過嚴謹?shù)恼撟C和生動的案例分析,探討了一系列歷史認識論問題:史學編撰中的敘事、客觀性、記憶問題,史學寫作的任務,歷史研究中的一致性,如何避免史學謬誤等等,是作者對于歷史知識的局限及條件的理論思考。作者對從希
本書收錄了作者從教以來歷史教育教學研究文章33篇,主要包括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教育教學理論、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歷史新課程改革、歷史教學的有效性等方面的研究。
《云岡服飾文化研究》以云岡雕像服飾為研究對象,在介紹云岡石窟開鑿背景及北魏時期服飾概況的基礎上,從世俗服飾和宗教服飾的角度梳理和研究了云岡雕像不同時期的服飾風格特征,即云岡石窟營造經(jīng)歷的早、中、晚三個時期的雕像服飾文化:云岡服飾經(jīng)歷了從早期彰顯鮮卑民族魅力的淳樸與繼承佛教傳統(tǒng)服飾表現(xiàn)出的異域古風,到中期佛教服飾與世俗服
本書精選了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勞模班學員的故事匯集成冊,這些學員都曾獲得全國勞動模范稱號,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了突出成績,受到各種表彰獎勵。全書采用口述體記述,由先進人物親口講述自己的故事,其中有個人成長的經(jīng)歷,有親情、愛情、友情,有成功的喜悅,也有失敗的委屈,甚至逆境中的辛酸,以獨特的視角展示了一個個真實的、在大眾中成
瑪瑙山營盤是在清代咸同起義背景下,由政府倡導、當?shù)剜l(xiāng)紳錢青云(1808~1864)于咸豐七年(1857)主持營建的一處自衛(wèi)性山地營壘,是數(shù)量龐大的清代山城的代表性遺存,也是窺視19世紀中后葉王朝體系全面崩潰時期中國鄉(xiāng)村治理的一面鏡子。
1839年春,英國人武裝入侵阿富汗,幾乎未遇抵抗。但兩年后,阿富汗人揭竿而起,義民起事演變成舉國上下的暴力反抗。英阿戰(zhàn)爭以不列顛慘敗告終。威廉·達爾林普爾基于新的多語種材料,以生花妙筆解析不列顛帝國史上的大災難,而這一災難與當前西方國家在阿富汗所面臨的不斷深化的危機顯然有類似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