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有著悠久的農耕歷史,古代的農業(yè)生產收到大自然的支配,尤其是對農作物豐收有著重要決定作用的雨水,對人們的生存和發(fā)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因此能控制水、能降雨的“水神”在白族信仰體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白族水神經歷了從道教水神三官之水官到巫教水神的毒蛇、金魚、金螺,佛教水神的難陀、白難陀等龍王,再到本土水神段赤城的演變過程
本書以歷史學研究的基本方法為基礎,并結合歷史人類學的研究路徑,以伏波信仰為切入點,關注民間信仰與國家認同之間的關系,同時將伏波信仰的研究需要置于桂西南地區(qū)社會變革的歷史過程中進行論述,分析其在桂西南地區(qū)的發(fā)展歷程,探析其存續(xù)的因素和實現地方化的路徑,以及在這一過程中當地族群借以建構自我族群身份的重要工具,期望對當前社會
本書以古代民間信仰為主要研究對象,嘗試對以唐宋時期為截面的古代民間信仰進行復原,爬梳資料,考證剖析,期望能夠澄清當時流行的若干重要觀念。對傳統的神觀念、鬼觀念以及佛教的民間信仰化進行了重點考察,期望能夠深化我們對古代民間信仰的全面認識。
本書以豐富的圖文資料,從歷史民俗學、神道思想史的視角,剖析“人死為神”的祖靈、御靈、偉人、“英靈”四個信仰階段;并深入分析靖國神社在淵源、規(guī)格等方面的特殊性,揭示其不同于日本傳統信仰的實質。靖國神社是基于真實流動的民俗斷片,斷章取義,重新黏合出的想象的共同體,因軍國主義“權力的強制”,而成為神道思想的畸形產物。希望人們
作為一個不斷被講述的深邃恒久的神話敘事經典,希臘羅馬神話千百年來對西方文化和文學藝術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本書從當代文化視野對希臘羅馬神話的重要文化母題及重要敘事題材進行提煉和探討,以揭示希臘羅馬神話的基本面貌、講述范式和藝術特色,幫助讀者增強文化修養(yǎng),培養(yǎng)審美的敏感性和鑒賞力。本書主要內容包括希臘羅馬神話的概論及重要
本書以我國東北地區(qū)少數民族鄂倫春族的神話為研究對象,借助神話理論,以搜集整理的鄂倫春族神話研究豐富學術資料為基礎,以必要的實地調研數據材料為支撐,將紛繁復雜的鄂倫春族神話分為創(chuàng)世神話、人類起源與族源神話、英雄神話和薩滿神話四種類型,進行深入的主題分析、意涵挖掘以及形象研究,并將鄂倫春族的神話與其他民族的神話進行比較,同
論文以區(qū)域研究為視角,以清水江下游及渠水界鄰區(qū)域飛山公楊再思信仰為主線,通過對飛山公楊再思信仰于不同空間場域中、不同人群歷史記憶下多樣性實踐的歷史人類學考察,深入闡釋該地域社會民眾的生活實踐與區(qū)域社會結構、地域支配關系關聯與過程演變。論文從共時性與歷時性的視角,基于深入的田野調查并結合地方志書、碑刻、族譜等文獻,結合王
本書以歷史文獻研究為基礎,運用多學科理論和方法,對明清時期山東運河區(qū)域民間信仰的構成及分布、特點及成因、功能及影響等問題進行跨學科、多角度、綜合而細致的研究,力求在勾勒和梳理民間信仰基本狀況的同時,歸納和總結民間信仰的地域特色,探討民間信仰在促進區(qū)域社會整合和變遷中的作用,分析運河區(qū)域內部社會的發(fā)展脈絡,以此揭示運河區(qū)
本書是基于清代太白山民間信仰(雨神、山神)及其衍生品景觀發(fā)展歷程的解析為基礎,力圖從中找出清代民間信仰、景觀發(fā)展與區(qū)域社會之間或隱或現的關系。清代陜西眾多的雨神中,太白山神成為最具影響者。清以前太白山神的發(fā)展狀況,是其在清代發(fā)展的基礎。太白山神產生于漢魏之際,其產生與道教關系密切,但為民眾所接受,則是因其與求雨的關系,
《海南黎族藝術中太陽崇拜文化意象研究》站在藝術學研究視角,對海南黎族藝術中所體現出來的太陽崇拜文化進行研究。黎族的織錦紋飾、織造工藝、文身、神話、民間故事、銅鼓紋飾、骨簪、銀飾等藝術類型都體現了太陽崇拜的觀念,并從起源性、群體性、社會性等角度探討黎族原生態(tài)藝術文化的精神內核與生命內涵。本書研究材料多為田野考察收集,是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