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對漢以前東北考古研究專題文集,共收入論文40篇,包括“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燕秦漢時期”“區(qū)域考古學文化編年與譜系研究”“其他”五部分。內容涉及考古學文化和史前聚落個案研究;區(qū)域考古學文化編年、譜系、發(fā)展階段和時空框架研究;還有對史前器具、陶器紋飾和刻劃符號的解析。
《荊楚文物》是荊州博物館編著的系列學術文集。文集融資料性與學術性為一體,主要收錄關于荊楚地區(qū)(即江漢平原及其周邊區(qū)域)考古學、博物館學、文物保護技術等研究的新發(fā)現、新成果。《BR》本書為第3輯,收錄了25篇研究論文和3篇考古發(fā)掘簡報。研究論文涉及荊楚地區(qū)史前和歷史時期考古學研究、楚文化研究、古文字學研究、文物保護以及荊
《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該書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后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xù),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舍,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注解,
本書按照地貌分布格局—聚落分布格局—人口分布格局—土地利用分布格局—人地耦合效應的研究思路,以基于長時間序列高精度影像的貴州巖溶山地鄉(xiāng)村聚落演變?yōu)檠芯繉ο,探討了峰叢洼地區(qū)等特定的地貌、土地資源空間組合格局下,巖溶山地聚落分布與變遷特征的一般規(guī)律與特殊性、影響因素與內在動力及其生態(tài)響應的復雜性與多樣性特點,構建基于聚落
為進一步發(fā)掘黃驊郛堤城甕棺葬群在古代東亞甕棺葬系統中的重要意義,更好地對其開展研究和保護工作,并搭建新的關于古代東亞文化交流的平臺,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局、問北省文物研究所和黃驊市人民政府共同舉辦的“甕棺葬與古代東亞文化交流國際學術研討會”,于2017年5月12~15日在閘北省黃驊市舉行。本書收錄與會
《19世紀的俄國:城市化與社會生活》一書由莫斯科大學知名史學家科什曼Л.В.編寫,為研究19世紀俄國社會經濟狀況的經典,該書為微觀史學研究的新突破,作者摒棄傳統的歷史研究方法,從微觀角度探析俄國歷史,除研究方法值得深入借鑒外,書中內容更是包羅萬象,詳細向讀者介紹19世紀俄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書中注重分析常常被忽略的市
為系統整理、展示千年古邑 文化武平的獨特風情和深厚底蘊,推動歷史文化挖掘研究、宣傳闡釋和傳承弘揚,中共武平縣委、縣委宣傳部組織編撰了梁野文庫這套系列文化叢書!段淦斤L物》即其中之一。本書主要是以百科全書式的客觀筆法,將武平的地理環(huán)境、自然資源、社會經濟、風土人情、歷史沿革等知識薈萃于一冊,供讀者特別是青少年全方位、多角
《西北民族論叢》是陜西師范大學中國西部邊疆研究院(西北民族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集刊,以西北民族為研究重點,主要方向為西北民族史與民族關系史、西北民族與鄰國交流史、西北民族宗教文化研究、西北民族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與社會發(fā)展研究等。不僅涉及民族史、中外關系史、歷史地理、歷史文獻學、科技史、文物考古等學科;而且也涉及民族學、社會學
本書以時間為序、按條目形式編錄了新中國檔案高等教育和檔案學奠基人吳寶康先生的生活和工作經歷、教育和學術成果,而且輯錄了每一時期各界人士對先生教育成就、學術思想的評介。全書內容全面、系統、準確、客觀,兼具重要的史實考證、資料匯編和思想研究價值。
《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是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主辦的連續(xù)性學科出版物。本卷設立筆談治學經驗談影像、圖像史學研究比較研究中國古代史學研究中國近現代史學研究當代學人研究外國史學研究歷史文獻學書評等欄目,刊登27篇文稿。所涉范圍廣,文字風格多樣。有雅俗共賞的通論、著名專家的治學心得,也有精深探研的專題專論,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