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邊疆學》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主辦的學術集刊。本書是第八輯,選入有關邊疆研究的論文20篇,涉及歷史地理、海疆問題、跨境民族、歷史上的中外關系、文獻資料等方面的研究,希望有助于推動相關領域學術研究的進一步深入。
《俄羅斯?jié)h學的基本方向及其問題》由俄羅斯科學院遠東所多位漢學家共同撰寫,從不同角度描繪了俄羅斯?jié)h學在后蘇聯(lián)時代至今的新的發(fā)展,涉及包括:中俄政治體系、法律、經濟現狀和經濟改革的對比;俄國學者眼中的中國哲學傳統(tǒng)、文化和教育特點;中國的發(fā)展模式和現代化問題;俄羅斯的中國移民問題等。全書用歷史的觀點,通過一系列重要的數字,展
本書是南水北調引江濟漢工程考古發(fā)掘報告,系統(tǒng)、全面地介紹了楚都紀南城南垣外一處重要的聚落遺址——張家臺遺址的文化堆積及9條灰溝、60個灰坑、32口水井的清理情況,對于研究戰(zhàn)國時期楚都紀南城外聚族而居的居民的生產、生活及楚文化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世界近現代史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重點基地南開大學世界近現代史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年刊,面向國內高校和研究機構,為促進和推動國內世界近現代史研究而提供的一個學術交流的園地,辟有史學理論研究、全球史研究、國際關系史、地區(qū)國別史、博士生論壇、爭鳴、書評、史學資料、研究綜述等欄目,對于推動中國的世界近現代史研究具有重要的
《渤海人社會生活研究》共8章,全文25萬字,圖版表格130幅。以專題的形式作縱向表述,由淺入深地敘述渤海人社會生活事象的淵源、表象及與唐朝和中華文化的趨同性、車書一家的局面,揭示渤海人社會生活變遷的特征是漸進式自上而下地全方位的根本性變遷。在關注渤海上層社會生活的基礎上,挖掘中外文獻考古資料盡量揭示靺鞨等民眾的生活情況
本書為集刊,連續(xù)性出版物,一年兩輯。列入CSSCI來源集刊。邀請國內外學者對韓國的政治、經濟、外交、文化等多個方面進行研究。大致分為以下幾大欄目:政治、外交與安全;歷史、哲學與文化。由于目前仍處于征稿階段,尚無具體文章名稱。論叢主編鄭繼永,復旦大學韓國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主要從屬韓國問題、朝半島問題的研究。
本文集共收錄考古調查、發(fā)掘報告、簡報等資料性文章9篇,學術論文10篇,反映了沈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近兩年來配合城市基本建設、主動性考古發(fā)掘和文物保護等工作取得的成果。文章作者主要是沈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在職業(yè)務人員,還有曾參加過工作的省內同仁。
本書精選了中國勞動關系學院2016級勞模班17位學員的故事匯集成冊,這些學員都曾獲得全國勞動模范稱號,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了突出成績,受到各種表彰獎勵。全書采用口述體記述,由先進人物親口講述自己的故事,其中有個人成長的經歷,有親情、愛情、友情,有成功的喜悅,也有失敗的委屈,甚至逆境中的辛酸,以獨特的視角展示了一個個真
本書立足于《儀禮經傳通解》整書,結合各類文獻,遵從文本文獻和歷史文獻相互參照的原則,研究《儀禮經傳通解》各部分之間的異同點。全書考察《儀禮經傳通解》的編撰原因、編者隊伍、編撰目的、四禮、禮與諸經、禮與諸子學,以及經與傳記的關系,重點考察朱子、黃榦、楊復三代學者在編撰思想、禮例、禮圖的發(fā)展衍變過程,關注《儀禮經傳通解》對
本書系《中國人文地理叢書》之一。全書共分10章,較為系統(tǒng)地論述了中國歷史時期的人文地理概況。主要內容包括民族與疆域、行政區(qū)劃及其變遷、政治中心的分布與變化、人口分布與變遷、農業(yè)開發(fā)與地域特征、工礦業(yè)分部與發(fā)展、城市與交通、商業(yè)發(fā)展與空間布局,以及歷史文化景觀形成的地理與歷史背景等。 本書系我國歷史人文地理研究領域的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