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大文化的角度出發(fā),運用民族學、文化學、歷史學等學科理論,全面深入分析研究藏羌彝文化走廊文化地理空間、文化資源、文化傳承與保護、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等整體情況。全書共分為十四章,引論部分闡釋了藏羌彝文化走廊的內涵和外延;第一章至至第十二章,從文化地理空間、多元民族、農耕文明、民族服飾、民族歌舞樂、文學、交通、宗教、世界遺產
《長安學術》為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方面的綜合集刊,服務中國語言文學學科的建設和發(fā)展。集刊收錄的內容涉及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下屬的各二級學科的內容,包括語言研究、文學研究(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文藝理論和外國文學等)、文獻學等,此外還有書評等內容。書中主要刊登中國語言、文學等各學科的研究成果,旨在加強學術交流、展示前沿
《宋史研究論叢》是已故著名歷史學家漆俠先生創(chuàng)辦的教育部省屬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主辦的一份學術論文集刊。本集刊注重學術研究中的“新材料、新方法、新觀點”,主要刊發(fā)宋史領域學術論文,兼及遼金元史。此為第29輯,收錄34篇學術專論,分為宋代政治軍事史研究、宋代經濟社會史研究、宋代文化史研究、宋代
中國近代報業(yè)發(fā)展的源頭與外國傳教士來華辦報密切相關,英國新教傳教士馬禮遜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先驅人物。他1807年來到中國,在當時直接傳教難以開展的情況下,探索多種方法進行間接傳教,尤以報刊傳教開創(chuàng)性。本書全面考察馬禮遜的報刊傳教活動,主要介紹了他主導創(chuàng)辦份近代化中文報刊《察世俗每月統(tǒng)記傳》和英文季刊《印中搜聞》的過
《近代中國東北與日本研究》由東北師范大學日本研究所主辦,立足中國東北地區(qū),整合東北地區(qū)偽滿、日本研究資源,致力于近代以來中國東北地區(qū)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的研究。本書是第3輯,從思想、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領域,披露近代日本對中國東北地區(qū)的領土侵略、思想控制、經濟掠奪、文化統(tǒng)制等。
本書共計四編,分別為“西夏歷史研究”“西夏藝術研究”“西夏語言文字研究”“西夏文獻研究”,以探討西夏學為主要內容,兼及對遼、宋、金、元等歷史展開研究。本書在史論結合的基礎上,論述了2011—2020年西夏學發(fā)展的若干基本問題、主要特點及其基本規(guī)律,資料翔實,邏輯嚴密,觀點新穎,論證充分,深刻分析了西夏學領域內的重大問題
近代中國在鴉片戰(zhàn)爭和甲午戰(zhàn)爭之后,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變局。歷經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終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本書以這些值得中國人銘記的歷史大事件為線索,以中國的道路選擇為旨歸,串聯起整部中國近代史。書中深刻剖析了這些歷史大事件發(fā)生的背景、原因及其帶來的經驗教訓,論述了中國選擇和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必然性。以史為鑒,從歷史
《國際漢學研究通訊》是由北京大學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主編的綜合性學術文集,側重介紹國際漢學界在中國傳統(tǒng)人文學科領域的研究動態(tài),收錄相關專業(yè)的新近研究成果,涵蓋中國文學、文獻、歷史、考古、藝術、中西交流等多個領域。第二十二期分為六個部分,“漢學論壇”收錄汪春泓《從“之藩(國)”紛爭看西晉諸侯勢力之博弈及消亡》,“文獻天地”
本書是史學大家戴逸先生關于中華文化的論述。書中簡要概述了中華文化,分析了中華文化的古老淵源和歷史發(fā)展,以后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的文化表現為例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強大魅力,探討了18世紀以來中國開啟中外文明對話的歷史經驗,展現了中華文化在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面向21世紀的中華文化的旺盛生命力。
本書是中山大學歷史學系近代中國研究中心的科研成果結集之一。全書分為四部分,文獻資料是從史料文獻中輯選出的關于珠海和澳門的史料;專題研究主要是對馬禮遜學校、近代澳門對鄰近地區(qū)的輻射作用、清末民初的粵港澳流動等進行探討;調研報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雞山牛歌的鄉(xiāng)土底蘊、歷史文化內涵和變革年代下的發(fā)展進行了考察;書評與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