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在梳理國內外相關研究文獻的基礎上,對中國本科教育中的院校支持進行概念定義。通過對不同地區(qū)和不同類型的6所院校的36名高年級大學生進行深入訪談,結合對大學生學習與發(fā)展追蹤研究調查(ChinaCollegeStudentSurvey,CCSS)的數據分析,歸納驗證中國本科教育中的院校支持構成因子,分析其具體情況和特點,
本書以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為切入點,對高校愛國主義教育親和力展開了深入研究。書中從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出發(fā),梳理了經典作家關于愛國主義的論述,同時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愛國主義思想進行了深度分析,并從理論維度探討了高校愛國主義教育親和力的內涵。本書分析了愛國主義教育親和力提升面臨的現狀與可能性,著重從環(huán)境親和力、教師親和力、課程
《論大學素質教育》主要收錄了2011-2021年間發(fā)表的具有代表性、影響較大的大學素質教育及密切相關主題的優(yōu)秀文章,既是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大學素質教育研究分會成立十周年的紀念文集,也可作為周遠清、閻志堅主編的《論文化素質教育》《論素質教育》的續(xù)集。 文集所收錄文章主題包括:大學素質教育思想、大學素質教育實踐探索、大學素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本論文集是浙江旅游職業(yè)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貫徹落實這一教育理念的成果匯編,內容緊緊圍繞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論和實際問題,針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教學、革命精神傳承、課程思政探索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經驗和創(chuàng)新成果,旨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
本書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在一般性地介紹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基礎、價值意蘊和理論遵循的基礎上,既闡發(fā)了新時代貴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的現實狀況,也在深入的社會調查當中揭示了當下貴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困難及其成因,并通過借鑒國內外的經驗,梳理提煉出了解決相關問題的創(chuàng)新對策。
本書首先對“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tǒng)一”的理論蘊涵和歷史邏輯、實踐邏輯進行了學理分析;其次立足于高校教學實踐,對高校思政課教學中踐行“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tǒng)一”原則存在的問題及其成因進行剖析,并研究提出高校思政課實現“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tǒng)一”的總體思路和科學方法;最后從提升高校思政課的建設性、加強主流意識形態(tài)陣地建設出發(fā),選取對大
本書以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質的實踐史與理論史的雙重考察為研究的邏輯起點,系統(tǒng)闡述相關理論基礎,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質的構成、沖突、差異性等內容,對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質培養(yǎng)的內、外路徑進行多維探討。內在路徑包括增強自覺意識、注重自我教育、提升自我品行;外在路徑包括強化專業(yè)組織及學科建設、營造公正與尊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環(huán)境
本書基于應用技術型高校肩負的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歷史使命,嘗試構建應用型人才素質結構,探索符合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課程體系。本書提出應用技術型高校的課程建設必須將地方經濟發(fā)展需要、學生發(fā)展需要和學校特色有機結合起來,樹立“以學生為中心”“以產出為導向”的理念,必須以應用能力培養(yǎng)為中心、以課程的應用性和實踐課建設為重點進
本書系統(tǒng)闡述了“中國制造2025”戰(zhàn)略的內涵、特征及當代意義,指出了“中國制造2025”戰(zhàn)略實施對高等工程教育產生的影響,對不同類型工程人才的知識、能力和素質提出了新要求,論述了高等工程教育轉型發(fā)展的理論邏輯和要義特點,揭示了外部與內部核心要素及其結構關系,分析了現實困境與制約因素,借鑒了美國、英國、德國和日本四個國家
信任是教育成功的基石,大學信任是大學成功的基石。人們對大學的認同和信任是全面理解大學及大學問題的一個重要依據。本書立足于經驗研究基礎之上的理論探討與政策研究的定位,以實踐性問題導向指引研究的總體思路,運用文獻研究法、問卷調查法和比較研究法,在分析我國大學信任生成的歷史脈絡與教育發(fā)達國家大學信任構建經驗的基礎上,全面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