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格·金與彭妮·威爾遜利用法醫(yī)報告和心理評估,重新詮釋了梅耶林慘案發(fā)生的原因。政治權謀下親情的淡漠疏離、低階貴族對上流社會的追逐逢迎,使得魯?shù)婪蚝同旣惙謩e淪為家族操控政治與攀附向上的工具。梅耶林事件不是一起浪漫的愛情悲劇,而是權力斗爭與政治陰謀的惡劣戲碼。它體現(xiàn)了哈布斯堡家族的混亂與消沉、
1587年2月8日,斧落的瞬間不僅斬斷了前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的脖子,同時擊碎了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絕對王權的假面。本書從信息控制的視角審視1587年蘇格蘭瑪麗女王的死刑運作與事后的政治余波,層層解析伊麗莎白一世統(tǒng)治盛世表象下的多重權力危機:信息渠道的被動、黨爭制衡的失靈、女性宮廷的政治邊緣化,以及
本書是國內第一部系統(tǒng)論述巴爾干聯(lián)合思想與實踐的專著,也是作者第一部專著《巴爾干地區(qū)合作與歐洲一體化》的“溯源之作”。作者從巴爾干聯(lián)合和南斯拉夫聯(lián)合兩個層面系統(tǒng)梳理了巴爾干人追求聯(lián)合的思想史與實踐史,時段從法國大革命結束延至二戰(zhàn)結束前后的一個半世紀,主體涵蓋革命民主人士、社會民主黨人、共產黨人以及以知識分子和二軌活動家等
在法蘭西和德意志之前,墨洛溫王朝長久以來一直被羅馬帝國和加洛林王朝的輝煌淹沒,但實際上,它一直在暗處發(fā)著幽微的光。或許墨洛溫王朝以及流轉其中的創(chuàng)建與變革,才是現(xiàn)代歐洲的真正起源?帕特里克·J.格里試圖打破主導現(xiàn)代學術的歷史學、民族志和社會學學科的傳統(tǒng)觀點,跳出羅馬的分類標準,退回到蠻族世界,深入法蘭克王國最初的時期——
本論文集為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德國聯(lián)邦議會與‘記憶文化’建構研究(1900-201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收錄了2019年11月針對二戰(zhàn)結束即將迎來75周年而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辦的“戰(zhàn)后德國記憶文化建構發(fā)展”國際專家論壇等課題會議與會專家學者的論文。來自中國、德國、法國、美國、俄羅斯、匈牙利、波蘭等國的國際關系、歷史學
固若金湯、戰(zhàn)備充足的阿卡是十字軍在地中海東岸的據(jù)點。當這座城市于1291年陷落時,基督徒歷時二百年的圣地征戰(zhàn)走向了血腥的終結。羅杰·克勞利以他慣有的華麗語言和直觀敘事,記述了阿卡所承受的凌厲打擊火藥時代之前Zui猛烈的狂轟濫炸,使這座曾堅如磐石屹立于地中海岸邊的堡壘城市化為一片廢墟。 詛咒之塔即此次圍攻戰(zhàn)
這是一部以海明威和香奈兒作為故事主線的,20世紀法國上流社會的時尚風情史。本書從1921年開始到1971年結束,以時尚文學的方式記錄描繪了這半個世紀里法國時尚文藝圈與歐美上流社會的諸多人物風情,海明威、菲茨杰拉德、香奈兒、讓·巴杜等。書中涵蓋了將近一百個法國、意大利的時尚品牌,包括高級時裝、高級珠寶、高級
次世界大戰(zhàn)見證了上百萬男性公民自愿或被征召入伍,他們的人生或戛然而止,或被完全顛覆。女性公民失去了親人,她們在進入農業(yè)領域、政府機構和車間廠房努力工作的同時,還要撐起家庭和生活。然而,雖然戰(zhàn)爭造成了社會、經濟和政治層面的嚴重破壞,它也在參戰(zhàn)國的后方激起了革命性的轉變。西蒙·赫弗對英國歷史上的一個關鍵時期進
1940年末,希特勒的軍隊在歐洲勢如破竹,全面的勝利指日可待。但到1941年末,一切都不同了。希特勒的豪賭不斷升級卻一再失算:他入侵蘇聯(lián),犯下毀滅性的軍事錯誤;在日本偷襲珍珠港后,他便冒失地對美國宣戰(zhàn)。納戈爾斯基聚焦于1941年的關鍵事件,用快節(jié)奏的敘事揭示了這個年份的重要意義:這是納粹德國走向失敗的一年,也是大屠殺開
這是一部引人入勝的歷史,講述了在二戰(zhàn)前夕敢于挑戰(zhàn)英國政府災難性政策的勇敢政治家的故事。書中講述了二戰(zhàn)前夕英國少數(shù)保守黨年輕議員反對當時張伯倫內閣的對希特勒德國政府的綏靖政策,并就此展開多種形式的公開辯論終導致張伯倫首相辭職、丘吉爾得以繼任英國首相帶領英國歷經二戰(zhàn)成為戰(zhàn)勝國這段非同尋常動人心魄的歷史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