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克拉通的形成、演化及破壞的過程,是經典板塊構造理論的盲點,也是現代地球科學的前沿科學主題。華北克拉通的陸殼物質始現于38億年前,最終克拉通化完成于18億年前,此后經歷了十多億年的穩(wěn)定地臺階段,至中生代其東部整體經歷克拉通破壞;相關地質記錄的豐富性和完整性為全球十余個典型克拉通所僅見。北京北部的燕山地區(qū),是上述地質記
本書總結和提煉了“華北克拉通破壞”重大研究計劃成果中對華北克拉通物理化學性質、地殼-上地幔結構、巖漿作用、構造演化、成礦效應、破壞機制等方面的科學認識。第一章從基底構造格局、早期陸殼生長與克拉通化以及穩(wěn)定階段的巖漿-沉積作用等方面論述了華北克拉通的形成與穩(wěn)定階段的演化歷史。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分別敘述了華北克拉通破壞
華北克拉通破壞圖集
本專著在區(qū)域地質背景分析和研究基礎上,根據沉積學原理及盆山耦合機理,探討了十萬大山盆地的沉積演化過程,在此基礎上,深入研究了十萬大山盆地沉積相和鈾儲層特征,并探討了沉積過程與鈾成礦作用的關系。在研究盆地典型鈾礦床的基礎上,探討了十萬大山盆地砂巖型鈾礦類型、形成機理。結合與北方產鈾盆地特征對比,指出了十萬大山盆地的鈾找礦
本書在綜合國內外的磷塊巖成因、磷塊巖中元素地球化學特征及貴州織金新華含稀土磷礦床中稀土元素賦存狀態(tài)研究進展的基礎上,以揚子區(qū)寒武系底部含磷巖系-云南白龍?zhí),貴州織金、金沙、習水、遵義、天柱、銅仁,江西上饒,浙江江山,江蘇南京等地含磷巖系為研究對象,采用巖相學、沉積學、元素地球化學及同步輻射XAFS實驗技術等實驗方法和手
本書主要介紹了構造變形物理模擬與構造建模技術進展及應用,包括構造物理模擬實驗技術發(fā)展歷程、實驗裝置構成與功能、構造物理模擬實驗理論基礎和分析技術、前陸沖斷褶皺帶實例應用及擠壓滑脫沖斷構造和變形機制認識等。
《高等構造地質學》按照思想方法與構架新理論與應用專題知識與實踐知識綜合與運用思路構思,分四卷先后出版。本書為第二卷,主要涉及巖石變形的新理論與應用。本卷以巖石的變形、應變和流變分析為基礎,以**有效力矩準則的分析和應用及其拓展為核心內容,進而探討廣義斷層模式和巖石不同變形準則的聯合與應用等。
蘇皖贛地區(qū)地殼速度結構
本書以海拉爾-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南貝爾凹陷為例,運用層序地層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對陸相斷陷盆地層序級別、層序界面識別標志、層序界面的成因及其地質意義、層序地層格架特征和同沉積構造響應進行深入細致的分析,并在此基礎上研究了不同構造背景斷陷盆地層序地層內部結構單元的分布模式;探討了盆地構造活動、氣候、湖平面變化、物源供給等
本書從地層分布特征及構造運動產生的最基本構造形態(tài)是褶皺和斷裂出發(fā),并從地質發(fā)展史的角度,論述了燕遼造山帶從晚古生代開始,原內蒙古地軸和燕山沉降帶就處于統(tǒng)一環(huán)境下向下彎曲,深部發(fā)育了斷裂而成為了巖漿侵入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