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學前沿與評論》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古代文學優(yōu)勢學科主辦,旨在反映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狀況及其前沿動態(tài)的專業(yè)學術刊物,設有特稿、筆談、書評、訪談、專題評論、前沿綜述、會議紀要、項目動態(tài)、論點匯編、新資料、特藏文獻等欄目。本書是第七輯,分為“《詩經》研究前沿”、“文學所記憶”、“《儒林外史》研究新視野”三個部分
古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璀璨明珠。千百年來,我國歷史上涌現了大量詩詞名家,他們創(chuàng)作的詩詞題材廣泛、影響深遠,他們的名篇名作穿越千年,散發(fā)出奪目的光芒。本書選取了我國歷史上的十位詩詞名家,包括屈原、陶淵明、駱賓王、王勃,賀知章、王之渙、孟浩然、王昌齡、王維、李白,將他們的人生經歷、創(chuàng)作歷程用漫畫繪制出來,并對他們的詩詞名
古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璀璨明珠。千百年來,我國歷史上涌現了大量詩詞名家,他們創(chuàng)作的詩詞題材廣泛、影響深遠,他們的名篇名作穿越千年,散發(fā)出奪目的光芒。本書選取了我國歷史上的十位詩詞名家,包括高適、杜甫、岑參、白居易、李賀、杜牧、李商隱、楊萬里、陸游、范成大,將他們的人生經歷、創(chuàng)作歷程用漫畫繪制出來,并對他們的詩詞名篇加
本書以近年創(chuàng)作的19篇中短篇小說結集成冊。書中大部篇幅是女性題材,從一系列的相遇相逢故事中,塑造了一個個鮮活的來自東北或邊陲,打拼在深圳的女性形象。
游記散文對于旅行行為活動的書寫,并不僅僅是一項個體的文學行為,也呈現為一種文化癥候和社會意識形態(tài)特性。本書以探討1919-1949這30年游記散文在中國文化轉型、民族動蕩、社會變遷的歷史語境中呈現出的現代性特征為宗旨,從社會歷史形態(tài)的更迭、旅行經驗與旅行功能本身的變化以及散文形式的現代嬗變這三大視角出發(fā),深入剖析現代游
對于古代人類在生活習俗和詩歌藝術中所體現出的強烈的生命意識,聞一多從新的角度進行了較為全面的透視,其學術研究方式既繼承了清代以來的樸學之傳統,又借鑒了當時西方的人類學和社會學的研究方法。本書從文化闡釋批評角度,對聞一多的原始思維的象征性、原始巫術的情感性、原始圖騰崇拜的想象性,以及文化闡釋批評下的神話、古代人類的
本書以博考原始材料為基礎,以傳記文學的表現手法,聚焦講述錢學森為國家命運和民族前途而奮斗的故事。在故事里,有他在中國科學、技術、工程以及教育等領域做出的杰出貢獻;在故事里,有他勇于自我錘煉和敢于自我突破的心路歷程;在故事里,有他在上下求索過程中堅守知行合一的治學方法;在故事里,有他不斷繪制個人思想坐標和構建個人思想體系
本書包含《澗泉集》和《澗泉日記》兩部著作,其中,《澗泉集》二十卷主要是韓淲自己的詩集,題材較爲廣泛,主要涉及宦游行旅、山水田園、詠物言志、酬唱交游等內容!稘救沼洝啡碇饕琼n淲自己對宋朝歷史、文學的片段記録和經史考證的學術性筆記,以及他對一些人物的品評,可補史傳之缺,對後世研究宋代歷史和文學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巴頓·華茲生(BurtonWatson,1925—2017)是美國從事漢詩英譯的代表性人物,在美國譯壇占有重要席位。本書采用語境化的歷史視角,運用描寫翻譯學的范式,對華茲生英譯漢詩的翻譯行為進行整體研究,揭示了其譯詩的世界文學特性、翻譯詩學特征及其文學與社會學成因,為其譯本世界文學特性的形成提供了翻譯學的學理依據。本書
王闿運歷時五十多年選批唐詩,他認同“唐無五言古”,最欣賞唐代的七言歌行;他以藝術審美的角度來審視評點詩歌,不喜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也不喜直抒胸臆、一瀉千里的創(chuàng)作方法,喜歡詩歌含蘊不盡、遠處取神的畫面感,這也是他迥異于晚清諸多詩派及其影響下的詩歌思想的根本所在。本書從王闿運關于唐詩的選錄、批點和論說之文入手,分析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