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考古輯刊》是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著的以湖南地區(qū)考古學發(fā)掘與研究成果為主,兼顧國內外考古學研究的一套集資料性與學術性于一體的系列學術文集。本書為叢書的第15集,收錄6篇考古發(fā)掘報告(簡報)和12篇研究論文(含1篇訪談錄)。報告內容涵蓋千家坪遺址、魯家山遺址、唐林遺址H42、九牯洞遺址、五里坪漢墓、五里牌東漢墓等考
巖彩,是一種源自中國的古老繪畫技法,此畫種的繪畫效果十分豐富、醒目,繪畫的過程也十分有趣,所以畫巖彩畫的人在逐年增多。 全書共有五章內容:第一章,作者從他對巖彩畫的認知,講述了這個畫種與中國傳統(tǒng)重彩畫和日本畫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第二章,概要地介紹了巖彩畫的常用工具及畫材,作者對每種材料的特性做了十分詳細的說明,并且配有相關圖
本書是河北省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系列考古報告之一,主要對2006年保定容城北張遺址的考古發(fā)掘資料進行了整理和介紹。此次發(fā)掘的工作面積1000多平方米,總計清理各類遺跡單位30余處,其中包括先商時期、戰(zhàn)國至漢時期、唐至明清時期的文化遺存,出土了一批重要的遺跡遺物,為研究各個歷史時期的文化面貌及發(fā)展演變狀況均提供了重要的實
本書以高分子基礎知識為切入點,以中國古代手工紙的產生、發(fā)展為線索,首先介紹了中國古代手工紙的定義及其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緊接著梳理了手工紙的主要成分以及古代主要加工工藝,然后從科學的角度分析了手工紙的老化及降解。最后,結合筆者多年的研究,整理了與古代手工紙相關的、常用的物理化學性能的科學分析方法及應用實例。
本書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老年科研基金出版資助項目”,是對陜西省寶雞地區(qū)宋、元、明以來的道教碑刻進行拓片和內容的整理。其中,北宋天圣重修至德常寧觀碑、元正大長春真人本行碑、元至元隴州龍門景福山玉宸宮記、明永樂尋張三豐圣旨碑、明天順張三豐遺跡記碑,以及新出土的張三豐真人所作《無根樹》詞二十四首石刻等,具有較大的文獻價值。
2019年,中國考古學會在武漢大學主持召開了“中國考古學理論與方法學術研討會”。本文集收錄論文22篇,會議報道與綜述2篇,從多個角度討論了中國考古學的理論與方法問題。這些論文的內容包括:馬克思主義與中國考古學的關系,考古發(fā)掘、地層學、類型學與考古報告編寫等田野考古方法,史前考古、歷史時期考古的研究重點與方法,考古學文化
本書涉及考古發(fā)現(xiàn)與研究、歷史研究、文物研究、碑志研究、書評等5個欄目,刊登遼金史研究原創(chuàng)性學術論文33篇。其中,考古發(fā)現(xiàn)與研究論文6篇,包括遼代墓葬考古發(fā)掘簡報、遼金墓制與城址研究等;歷史研究15篇,多結合傳世文獻史料和考古資料對遼金史重點難點問題進行研究探討;文物研究5篇,對近年出土的遼金文物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碑志
《邊疆考古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編輯的學術集刊。本輯收錄考古調查發(fā)掘報告、研究論文等24篇,內容涉及中國邊疆及毗鄰地區(qū)的古代人類、古代文化與環(huán)境。
南白樓墓地墓葬主要可分為戰(zhàn)國秦漢、唐代、宋金、明清四個時期。戰(zhàn)國秦漢墓葬均為土坑豎穴,根據(jù)墓葬規(guī)模、葬具、隨葬品器類及組合的差異,可分為趙人墓葬和秦人墓葬兩類,為研究冀中地區(qū)戰(zhàn)國秦漢時期歷史變遷提供了重要資料。唐代墓葬均為洞室墓,根據(jù)出土和采集的5合墓志,可以確定該墓地系趙郡李氏家族墓地,為研究初唐時期家族墓地、社會文
本書是為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師生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化遺產管理實習基地實施的文化遺產管理綜合實習教學而編制的教材。本教材以工作、研究需求為導向,以實踐應用為目的,以必須、夠用為原則,體現(xiàn)了“聯(lián)系實際、重視運用、提升能力”的特色。教材內容主要包括秦歷史文化及秦始皇陵保護利用現(xiàn)狀介紹和秦始皇陵文化遺產管理實習內容兩部分,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