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的是為重慶大轟炸對日民間索賠訴訟而撰寫的12份鑒定書。為提起和推進這一訴訟,中日兩國專家學者共13人,近十年來在中國受害者及其家屬、中日律師等的傾力支持下,作為志愿者堅持不懈地進行大量的檔案調研、原址查勘和口述訪問,撰寫出12份鑒定書,著重揭露侵華日軍對重慶、成都、樂山、自貢、松潘等地不分軍事目標與非軍事目標,
本書旨在弘揚中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突出表現(xiàn)吉祥文化的主題,搭建三地文化交流、共享、展示的平臺。分為居家篇、藝術篇和禮儀篇。
本書收錄了翁文灝與抗戰(zhàn)有關的檔案史料,有五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戰(zhàn)前政治、經濟與外交;二是戰(zhàn)時工礦建設,這是主要部分,其中又分為國防工業(yè)建設計劃與實施、吸收和利用外資等十七個方面;三是戰(zhàn)時貿易與財政金融;四是戰(zhàn)時政治、行政、科技、教育等;五是復員計劃與戰(zhàn)后接收。本書為讀者提供了豐富詳實的*手專題檔案文獻,是研究戰(zhàn)時翁文灝及
本書由四個章節(jié)組成,通過對鄭莊公、衛(wèi)宣公、桃花夫人等先秦時期的重點人物進行了學術分析,對中國古代改革措施致使國家走向強盛的歷史史實進行學理分析,試圖探索國家勃興和衰亡的原因,厘清以往學界認識中的一些誤區(qū),指出國家改革的得與失,分析制度建設在中國古代國家建設中的作用、實質及其發(fā)展走向。作者在研究中堅持實事求是的理性態(tài)度,
《左傳》是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典籍之一,評點之作眾多,學術價值甚高。本書將傳世《左傳》評點文獻匯于一書,所錄評論至遲從宋開始,主要為明清人的評論,引書多達70余家,為《左傳》學和評點學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文獻資料,以期使研究者充分認識到《左傳》評點之作的重要價值,引起學界研究之重視,開辟《左傳》學研究的新領域。
屯堡文化是黔中安順獨有的地域文化現(xiàn)象,受到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等領域學者的關注。明王朝“調北佂南”“調北平南”“調北填南”引發(fā)大量漢民移居安順,屯堡人將母源地文化移植到安順的多元文化生境中,在與周邊族群的互動中既保持了自身的文化認同,又不斷地吸取周邊族群的文化養(yǎng)分,建構成獨具一格的屯堡文化,較系統(tǒng)和完整地保留
《清史論叢》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主辦,是一本面向海內外的清史研究學術論文集刊,創(chuàng)辦于1979年。本集刊在海內外有廣泛影響,頗受學術界的重視,潛心研究、學風嚴謹、把握學術前沿是其重要特色。書中所收文章,既有清代考辨歷史的研究文章,也有涉及清代學術史論的研究文章;既收錄有關清代傳統(tǒng)文化的博學鴻詞科研究,也收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每年召開一次青年學術研討會,并將與會者提交的論文集結出版,自2000年至今連續(xù)出版,可謂近代史所青年學者成長的一個記錄!吨袊鐣茖W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14年卷)》系2014年卷,內容涉及整個中國近代史的研究領域,是近代史所研究所青年學者一段時間的研究成果展現(xiàn)。
《西北民族論叢》是以中國西北民族史、西北民族與鄰國經濟文化交流史、西北民族地區(qū)自然環(huán)境等領域為研究重點的學術集刊。本輯從內容來看,包括《略論“一帶一路”與新疆——兼談新時期我國的民族》《柔然與西域》《<楊文思墓志>與北朝民族及民族關系》《匈奴與漢族的民族融合和體育發(fā)展》等,從不同方向探討了中國歷史上的各民族主體之間的交
魏國(公元前403-前225年),姬姓,其轄地包括今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中南部,陜西、河北部分。戰(zhàn)國初年,魏國任用李悝進行變法,廢除了世卿世祿制度,是*早任用布衣卿相的諸侯國。平民中賢能之士的大量選拔任用,成就了戰(zhàn)國初年魏國的霸業(yè)。魏國是法家文化的發(fā)祥地,李悝所制定的《法經》是我國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后世封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