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兩部分,主要對新月派的譯詩理念、譯詩特點、譯詩與作詩之間的互動關系等進行研究和論述。第一部分從整體性文學流派的角度總論新月派的新詩創(chuàng)作理念及譯詩特點,第二部分從單個代表性詩人的角度分論新月派部分詩人的譯詩觀念、思想和特點。
本書將古代的《文心雕龍》與現(xiàn)當代的魯迅、周作人、茅盾和朱光潛四位文學家的作品進行比較與互釋,探討了如何激發(fā)和轉化古代文論中有生命力的部分,成為當代文學批評建構的傳統(tǒng)資源,分析了建設中國特色文學理論與批評的正確道路。
本書共六章,內容包括:導論;歷史題材作品的著眼點、文化蘊含與構成方式;現(xiàn)實題材作品的生活化、揭秘性與情感追求;人物塑造:同一性與差別性;敘事角度與手法的比較分析;余論:比較研究的基本點、難點與展望。
本書選取了改革開放40年來西南交通大學辦學歷程中的重大新聞,以期從泛黃的新聞紙中找尋西南交大成長的印記,找尋中國高等教育邁向現(xiàn)代化的足跡。
本書分為神話思維與歷史思維、三才思維與三代文明、上古歌謠與智慧化石、禮義文化與民俗屬性、典籍誤讀與傳承誤區(qū)、楚漢文化與跨界傳承六章,具體內容包括:女媧“造人”與盤古“造人”;在水一方:詩經·蒹葭;史傳典籍中的文化符號;諸子精神的定向誤讀;楚漢文化的交融等。
“以觀人之術觀詩”是中國傳統(tǒng)詩學中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文學批評的重要話語特色,卻很少受到學界重視!队^人學與中國傳統(tǒng)詩學批評體系的構建》運用觀人學原理及其審美經驗,通過對觀人詩學批評的內涵范疇、話語體系、批評系統(tǒng)、認知隱喻、方法方式、文體體制、中西對比與現(xiàn)代轉換等方面的疏理,來反映觀人學對于傳統(tǒng)詩學的影響,建構較為完整
本書在近現(xiàn)代中國政治史和文學史的背景下,聚焦梁啟超、陳獨秀、魯迅、胡適、茅盾、巴金等六位作家,辨析他們對民主的理解、接受、質疑與反思過程,考察民主觀及其變化在作家文學活動和文學作品的復雜表現(xiàn),試圖勾勒出西方民主觀念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敘述中的表現(xiàn)趨勢和特點。本書認為,民主既是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的一個重要目標,也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一
蘇詩與蘇學之間存在著復雜的關系。從人文藝術內部來看,蘇學中作為空間藝術的畫學和作為時間藝術的琴學,對蘇軾的詩作、詩風和詩論都有不同的作用。前者一方面在時間層面體現(xiàn)出長久而階段清晰的流變歷程,是蘇軾詩畫論的核心,另一方面又表現(xiàn)出畫學對詩學的反哺作用,對克服某些詩歌缺點(如以文為詩等)和推進詩歌特點的形成(如蘇詩中的形象感
清代田園詩數(shù)量巨大,內容豐富,藝術形式上也不無創(chuàng)新。本書首次對清代田園詩作系統(tǒng)的研究。作者將清代田園詩創(chuàng)作分為清初、乾嘉、道咸同及光宣朝四個時期,展現(xiàn)清代田園詩的全貌與發(fā)展,進而聯(lián)系清代農村特點,探研清代田園詩的文化內涵,并對清代五古體田園詩、七絕體田園詩、新樂府體田園詩作了分析,展現(xiàn)清代田園詩的藝術特點
《樂府學》是國家一級學會樂府學會"樂府學"和廣州大學人文學院共同主辦的學術叢刊,專門收錄有關樂府學研究的文章,是學會會刊,現(xiàn)已出版到第十九輯。這一輯就設立了七個專題。分別為文獻考訂制度研究名篇探討樂府詩學研究綜述域外樂府學新書評介,共收錄24篇文章,文章學術觀點新穎,論證有據(jù),拓展了樂府學研究的深度與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