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北京大學學生工作部主辦的校園文化活動,“北大教授茶座”致力于搭建同學們和名師大家之間的溝通橋梁,使同學們可以近距離聆聽師長經(jīng)歷、感受學者風范、領悟人生智慧,進一步增強科學精神和人文素養(yǎng),體會青年成長與責任擔當。 本書是第3輯,共選取了人文、社科、理工類等不同學科老師(呂植、孫玉文、唐士其、朱松純、段慧玲、李彥、潘維
本書對王世貞散佚文獻的收集,使王世貞文集更加完備,進一步擴充了其體量。再加上現(xiàn)有的《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山人續(xù)稿》等文集,我們可知,在文學、佛道、疾病等敘事中,文學思想是王世貞的核心思想,他始終奉行真情觀,又兼博識、格調,走向自然,在盛唐之外,取法白居易,獨樹一幟,這些影響到他對生活的選擇,對佛道的認識,以及患有疾病
《鼓浪嶼研究》是鼓浪嶼國際研究中心于2015年創(chuàng)辦的學術集刊,專注于鼓浪嶼地方區(qū)域文化研究,從歷史沿革、人物傳記、僑鄉(xiāng)發(fā)展、旅游產(chǎn)業(yè)、文獻整理等方面對鼓浪嶼的人文遺產(chǎn)進行多角度、多側面的論述。此為第十八輯。本輯共收錄10篇文章,主題包括近代鼓浪嶼城市治理體系和武術發(fā)展史、近代廈門基督教會的發(fā)展和教育之發(fā)軔,從郭春秧和華
《鼓浪嶼研究》是鼓浪嶼國際研究中心于2015年創(chuàng)辦的學術集刊,專注于鼓浪嶼地方區(qū)域文化研究,從歷史沿革、人物傳記、僑鄉(xiāng)發(fā)展、旅游產(chǎn)業(yè)、文獻整理等方面對鼓浪嶼的人文遺產(chǎn)進行多角度、多側面的論述。本輯收入鼓浪嶼研究原創(chuàng)論文16篇。所收各篇圍繞著海洋文明視野下的鼓浪嶼,將鼓浪嶼置于深遠時空坐標觀察與微觀脈絡肌理的解剖,從遠景
《西南學術第2輯》是國家民委“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基地”——多民族文化融合與區(qū)域發(fā)展研究基地的重點建設項目,由貴州師范大學求是學院、貴陽人文科技學院等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民俗學、中國民間文學研究團隊共同參與研究并撰寫的關于西南文化的傳統(tǒng)賡續(xù)與時代價值的學理研究報告。本書對西南文化的源起、流變、時代價值進行了多學科交叉的研
《中外人文精神研究》是由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編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學術輯刊,目前主編為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孫偉研究員,編委會來自北京市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的資深研究員和青年學術骨干。自2008年至2022年,本刊共編輯出版15輯。本期《中外人文精神研究》(第十六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七十載風雨兼程,七十載春華秋實。2019年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作為整個社會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既面臨難得的建功立業(yè)的人生際遇,也面臨著“天將降大任于斯人”的時代使命。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時代的方向在青年,傳承民族精神、接力時代使命,是青年義不容辭
本書稿中的論文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新苗支持計劃”(以下簡稱“新苗計劃”)中課題研究項目的獲獎優(yōu)秀論文。“新苗計劃”是培養(yǎng)高層次人文社會科學后備人才的一項重大本科生科研能力培養(yǎng)計劃!靶旅缬媱潯币劳猩缈茖W院各研究所的深厚學術背景,為實現(xiàn)科教深度融合,創(chuàng)新培養(yǎng)模式,優(yōu)化培養(yǎng)機制,培養(yǎng)政治可靠、學術視野開闊、理
行走,總是流動的,也是改變的;學人是一輩子在行走的,行走是在大地上的;燕子是季節(jié)性遷徙的,遷徙是飛越時空的:是謂《學術志:田野、星空與飛燕》。顧名思義,本書既是筆者關于專業(yè)學術的歷史書寫,也是筆者關于從事專業(yè)學術活動的智識書寫,由《田野集》《星空集》《飛燕集》三部分構成。《田野集》是筆者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在荷蘭、英國、中
本書為《穆天子傳》及上古文明的研究專著,分為上、下兩編。上編圍繞《穆天子傳》展開論述,包括:對《穆天子傳》文本的重新整理、對《穆天子傳》的文化解讀、對《穆天子傳》所提到地名的實地考察。下編則是近些年作者對中華文明相關領域的思考,包括:論中華文明的三個板塊、論古蜀族的起源與三星堆文化、匈奴休屠王“祭天金人”考等。本書為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