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第十五輯》為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師生及國內其他大學相關專業(yè)師生的研究論文集。內容主要包括文獻學方向如文獻整理、版本?,語言學方向如訓詁、古文字,古代文學、歷史、哲學方向等。既包括對中國古代經典文獻的探討,也有對學科前沿問題的介紹,還包括海外漢學的發(fā)展狀態(tài)。如《從經學向文學》就介紹了日本著名漢學家吉川幸次郎的《論語》研究,《從古言征古義》則全面介紹了日本古文辭派詮釋漢籍的理論和方法。而關于焦循《孟子注疏》、葉適《大學講義》、梁益《詩傳旁通》等古代著名經學文獻的論文頗有新見。《為六書辯護》對文字學中流行的“四體二用”之說進行了辨正。此輯論文的次序,大體就按照這三大板塊編排。每個板塊之下,則先總論,后專題,各以討論的對象所屬時代為序編次。
		
	
                                  《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第十五輯》為論文集,分為文獻、文字、訓詁、版本、?钡炔糠,部分文章很有新意。如《從經學向文學》介紹分析了日本著名漢學家吉川幸次郎對于《論語》的讀到見解;《葉適<大學講義>輯考》從衛(wèi)湜《禮記集說》中輯錄分析了不見于今的葉適《大學講義》的部分;《為六書辯護》針對“六書”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對于象形與會意的分別,對于轉注、假借定義的分析尤其獨到;《高似孫<緯略>校注》商兌一文則對緯略一書整理校勘中出現(xiàn)的紕漏進行了大量的檢討分析。            
《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集刊》(第十五輯)目錄 
 
 
 
從經學向文學——一個中國文學研究者的《論語》闡釋(劉萍) 
焦循手批《孟子注疏》考述(王耐剛) 
葉適《大學講義》(外二種)輯考(桂梟) 
論梁益《詩傳旁通》之體例及詮釋特色(付佳) 
北京大學李盛鐸舊藏之和刻本《詩經》類文獻敘錄(趙昱) 
 
為六書辯護——兼論“四體二用”之說不可信(徐剛) 
陳澧《切韻考》切上字?敝械摹巴簟眴栴}——兼論陳澧關于切上字的校勘模式(李林芳) 
《燕行錄》諸家釋解漢語字詞例析(50條)(漆永祥) 
古籍整理研究中所需注意的方言口語問題——以許衡著作中“多咱”、“待見”兩個詞語的用法為例(許紅霞) 
 
從清華簡《系年》看衛(wèi)國的初封與遷都(劉瑛) 
以古言征古義——淺談日本古文辭派詮釋漢籍的理論及方法(楊海崢) 
武英殿本《二十四史》翻刻翻印考述(張學謙) 
《類說》與南宋坊本類書——兼議《類說》的工具性(李更) 
《高似孫<緯略>校注》商兌(胡雙寶) 
 
胡寅《斐然集》編纂與刊刻略考(陳曉蘭) 
中華書局本《五峰集》再商榷(班龍門) 
林之奇生平交游考(俞盺雯) 
范成大《張公挽詞》為張宗元作(任群) 
江湖派詩人小集的編刊(一)(王嵐) 
《平妖傳》二十回本與四十回本關系再探——以俗字、語法與插圖為中心(林瑩) 
論明刊《西廂記》文本體制的傳奇化(陳旭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