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乘李自成農民軍攻占北京,明亡之際,清攝政王多爾滾利用明內亂策反明將吳三桂;在吳軍與李自成農民軍于山海關大戰(zhàn)的關鍵時刻,多爾滾令于隱蔽處待機的八旗鐵騎向農民軍發(fā)起突襲,登時萬馬奔騰,八旗鐵騎以排山倒海之勢將李自成軍主力徹底打垮,取得山海關戰(zhàn)役的決定性勝利。清廷遂移都北京。在以后的十數年中,占據整體優(yōu)勢的清軍與各自為戰(zhàn)的各派農民軍和南明軍進行了大大小小的數十次戰(zhàn)役,最終平定中原,一統(tǒng)天下。本書以豐富的史料為基礎,從純軍事的角度,客觀詳實地講述和刻畫了八旗軍竭盡全力逐鹿中原,各個擊破,削平群雄的主要作戰(zhàn)過程。
李湖光,廣東陽江人,戰(zhàn)史尤其是中國古代戰(zhàn)史的愛好者、研習者和作者,自幼愛好閱讀歷史和軍事題材讀物,現(xiàn)業(yè)余時間從事戰(zhàn)史方面的寫作,在多位好友的幫助下,已寫成關于中國古代戰(zhàn)史的著述多種,有幾種已公開出版。
楔子 關內稱雄
第一章 鹿死誰手
第二章 一再較量
第三章 席卷江南
第四章 烽火重燃
第五章 勢不兩立
第六章 異軍突起
第七章 沿海風云
第八章 犬牙交錯
第九章 以戰(zhàn)練兵
第十章 峰回路轉
第十一章 大江狂瀾
第十二章 周旋到底
尾聲 余波未了
主要參考書目
致謝
《問鼎中原 大清八旗軍關內戰(zhàn)史》:
不平則鳴!自古以來,當一個國家由盛轉衰,行將沒落之時,常常會有憂國憂民的文人墨客將滿腔不平的情緒訴諸辭賦,由此產生了不少膾炙人口的經典著作。例如,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楚國貴族屈原,面對黑暗的政治現(xiàn)實和個人的坎坷遭遇,創(chuàng)作出《離騷》等感時傷懷的不朽篇章,被后人千古傳誦;唐代詩人杜甫經歷過安史之亂的慘烈浩劫,為此而撰寫了《三吏))等深刻反映民間疾苦的作品,獲得了“詩史”的崇高榮譽。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到了滄桑世變的明代,盡管沒有出現(xiàn)可以與屈原、杜甫比肩的詩人,但隨著通俗文學的興起,自然有杰出的小說家針砭時弊,發(fā)出那個時代獨有的聲音。其中最令人注目的是在明代中后期面世的現(xiàn)實主義巨著《金瓶梅》,這《問鼎中原 大清八旗軍關內戰(zhàn)史》的作者托名“蘭陵笑笑生”,其真實身份一直是個謎,因而也失去了與屈原、杜甫一樣在文學史上留名的機會。然而《金瓶梅》卻在文學史上擁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書中雖然有淫穢情節(jié)而屢受世人非議,但瑕不掩瑜。它通過假托北宋舊事的方式,無情地揭露明代中葉以后社會上的黑暗和腐敗,描述了貪贓枉法的官府權臣顯貴與窮奢極欲的富賈豪紳互相勾結,肆無忌憚地魚肉鄉(xiāng)里.作者對這個無藥可救的社會進行了深刻的剖析之后,最終作出了明朝必將滅亡的預言。書中最后一回記述丫來自關外白山黑水地區(qū)的金國人馬“搶了東京汴梁(北宋首都)”,把北宋的太上皇帝與靖康皇帝“虜上北地去了”,在這場浩劫中,連《金瓶梅》這《問鼎中原 大清八旗軍關內戰(zhàn)史》中一系列故事的發(fā)生地點山東清河縣也未能幸免,而北宋就此覆沒。這些內容顯示,作者含沙射影地認為無比腐朽的明朝將會亡于異族手上。
真是無巧不成書,《金瓶梅》記述北宋亡于來自關外的金國軍隊。明朝的滅亡也與一個叫做“后金”的國家有很大的關系,后金是努爾哈赤在1616年(明萬歷四十四年,后金天命元年)建立的,而努爾哈赤恰好曾經自稱為金國的后裔。這個同樣起源于白山黑水地區(qū)的國家剛建立不久就入侵明朝的遼東,吞并了關外的大部分土地。努爾哈赤親手締造的精銳部隊八旗軍,多次重創(chuàng)了明軍的精銳部隊,他的繼任者皇太極,更將戰(zhàn)火引入關內,多次出兵擄掠明朝的京畿地區(qū)與冀、晉、魯等省份,有效地撼動了明朝的統(tǒng)治根基。
立國近三百年的大明王朝終于在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滅亡了,但并非被先后與之作戰(zhàn)了二十多年的八旗軍所滅,而是被在關內叱咤風云的農民起義軍顛覆了。與《金瓶梅》作者相類似的是,明末千千萬萬有切膚之痛的人都希望這個朝廷快點壽終正寢,特別是受到官紳地主殘酷壓迫的廣大貧苦農民,長期處于饑寒交迫的狀態(tài),正掙扎在死亡線上,故這種愿望尤其強烈?膳c《金瓶梅》作者不同的是,他們沒有企圖憑借異族之手改朝換代,而是挺身而出、揭竿而起,力求依靠自身的力量埋葬這個黑暗和腐敗的王朝。
自從1627年(明天啟七年,后金天聰元年)爆發(fā)農民大起義以來,經過大浪淘沙般的反復篩選,李白成與張獻忠兩人最終在殘酷的斗爭中脫穎而出,成為起義軍中實力超群的兩大首領。而最能打仗的正是李白成。
李白成于1606年(萬歷三十四年)八月二十一日出生在陜西米脂縣繼遷寨的一個農民家庭,年幼時當過和尚,放過羊,成年之后到本縣的固川驛當了一名驛卒,后來,由于朝廷削減驛卒經費,他被迫下了崗,生活一下子變得全無著落,而官府與劣紳的聯(lián)手欺壓,又加速了他鋌而走險的步伐。據《明季北略》等史籍的記載,李白成自幼“不喜讀書,酷嗜拳勇”,長大后“多力善射”,具有一身好武藝。他青年時代就與鐵匠劉宗敏、衙卒李過(李白成的侄子)意氣相投,橫行鄉(xiāng)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