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理百科”叢書創(chuàng)新地把中國全境按山川形勝劃分出數百個地理單元,并力求融“百科全書詞典”的簡潔準確,與“有圖通俗讀物”的生動有趣為一體,通過大量圖片和詞條之間的互相詮釋,充分展示每一地理單元!独锵潞悠皆芳磭@江蘇中部的“水鄉(xiāng)澤國”——里下河地區(qū)而展開,該地處于長江北岸,夾于里運河(京杭大運河的一段)與下河(串場河)之間,覆蓋了揚州、泰州等大片區(qū)域。書中除了介紹這片鍋底形洼地由海而陸的變遷歷程,河流、湖蕩密布,沼澤、濕地多如牛毛的地貌特征,同時還展示了水鄉(xiāng)環(huán)境營造的經濟面貌:培植菰、蓮、菱、荸薺等水生經濟作物,養(yǎng)殖銀魚、青蝦、大閘蟹、甲魚等水產品,發(fā)展乘舟耕作的垛狀高田。歷史上,這里地處運河樞紐,水運發(fā)達,既造就了泰州鹽業(yè)的興起,也推進了揚州商業(yè)的繁榮。作為古代帝王南巡之所、詩畫風流之地,此地人文蔚然:佛教大興、寺院林立;泰州學派、揚州學派交相輝映;揚州評話、高郵民歌傳唱一時……凡此種種,本書皆有精彩呈現。
適讀人群 :大中學生與青年,地理知識愛好者 中國首套規(guī)模達到數百分冊的地理科普叢書,范圍無縫覆蓋中國全境。打破傳統(tǒng)認識上的行政區(qū)劃的界線,本分冊以里下河沿岸平原的地貌和人文為講述對象。
介紹平原廣布、河網密集的水鄉(xiāng)澤國景觀。
解讀魚米之鄉(xiāng),商業(yè)重鎮(zhèn),“揚州富庶甲天下”的前世今生。
體驗“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揚州生活,感受溱潼會船、觀音山香會的熱鬧氣氛。
形式新穎,文字精簡而通俗,圖片真實而精彩,這兩者的交互使科普閱讀變得生動有趣。
前言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這是人—地關系的中國式表述;谶@一認知,中國地理百科叢書嘗試以地理學為基礎,融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于一體,對中國廣袤無垠的天地之間之人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和諧共處的歷史和現狀以全方位視野實現一次全面系統(tǒng)、淺顯易懂的表述。學術界在相關學科領域的深厚積累,為實現這種嘗試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本叢書力圖將這些成果梳理成篇,并以讀者所樂見的形式呈現,借以充實地理科普讀物品種,實現知識的“常識化”這一目標。
為強化本叢書作為科普讀物的特性,保持每一地理區(qū)域的相對完整和內在聯系,本叢書根據中國的山川形勝,劃出數百個地理單元(例如“成都平原”“河西走廊”“南海諸島”“三江平原”等),各地理單元全部拼合銜接,即覆蓋中國全境。以這些獨立地理單元為單位,將其內容集結成冊,即是本叢書的構成主體。除此之外,為了更全面、更立體地展示中國地理的全貌,在上述地理單元分冊的基礎上,又衍生出另外兩種類型的分冊:其一以同類型地理事物為集結對象,如《綠洲》《巖溶地貌》《丹霞地貌》等;其二以宏大地理事物為敘述對象,如《長江》《長城》《北緯30度》等。以上三種類型的圖書共同構成了本叢書的全部內容,讀者可依據自己的興趣所在以及視野幅寬,自由選讀其中部分分冊或者叢書全部。
本叢書的每一分冊,均以某一特定地理單元或地理事物所在的“一方水土”的地質、地貌、氣候、資源、多樣性物種等,以及在此間展開的人類活動——經濟、歷史、文化等多元內容為敘述的核心。為方便不同年齡、不同知識背景的讀者系統(tǒng)而有效地獲取信息,各分冊的內容不做嚴格、細致的分類,而只依詞條間的相關程度大致集結,簡單分編,使整體內容得以保持有機聯系,直觀呈現。因此,通常情況下,每分冊由4部分內容組成:第一部分為自然地理,涉及地質、地貌、土壤、水文、氣候、物種、生態(tài)等相關的內容;第二部分為經濟地理,容納與生產力、生產方式和物產等相關的內容;第三部分為歷史地理,主要為與人類活動歷史相關的內容;第四部分為文化地理,收錄民俗、宗教、文娛活動等與區(qū)域文化相關的內容。
本叢書不是學術著作,也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工具書,但為了容納盡量多的知識,本叢書的編纂仍采用了類似工具書的體例,并力圖將其打造成為兼具通俗讀物之生動有趣與知識詞典之簡潔準確的科普讀本——各分冊所涉及的廣闊知識面被濃縮為一個個具體的知識點,紛繁的信息被梳理為明晰的詞條,并配以大量的視覺元素(照片、示意圖、圖表等)。這樣一來,各分冊內容合則為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系統(tǒng),分則為一個個簡明、有趣的知識點(詞條),這種局部獨立、圖文交互的體例,可支持不同程度的隨機或跳躍式閱讀,給予讀者最大程度的閱讀自由。
總而言之,本叢書希望通過對“一方水土”的有效展示,讓讀者對自身所棲居的區(qū)域地理和人類活動及其相互作用有更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讀者倘能因此而見微知著,提升對地理科學的興趣和認知,進而加深對人與環(huán)境關系的理解,則更是編者所樂見的。
受限于圖書的篇幅與體量,也基于簡明、方便閱讀等考慮,以下諸項敬請讀者留意:
1. 本著求“精”而不求“全”的原則,本叢書以決定性、典型性、特殊性為詞條收錄標準,以概括分冊涉及的知識精華為主旨。
2. 詞條(包括民族、風俗等在內)釋文秉持“述而不作”的客觀態(tài)度。
3. 本叢書以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1∶100萬矢量地形要素數據(DLG)為基礎繪制相關示意圖,并依據叢書內容的需要進行標示、標注等處理,或因應實際需要進行縮放使用。相關示意圖均不作為權屬爭議依據。
4. 本叢書所涉。ㄗ灾螀^(qū)、直轄市、特別行政區(qū))、市(地區(qū)、自治州、盟)、縣(區(qū)、市、自治縣、旗、自治旗)等行政區(qū)劃的標準名稱,均統(tǒng)一標注于各分冊的“區(qū)域地貌示意圖”中。此外,非特殊情況,正文中不再以具體行政區(qū)劃單位的全稱表述(如“北京市朝陽區(qū)”,正文中簡稱為“北京朝陽”)。
5.歷史文獻資料中的專有名詞及計量單位等,本叢書均直接引用。
這套陸續(xù)出版的科普叢書得到不同學科領域的多位專家、學者的悉心指導與大力支持,更多的專家、學者參與到叢書的編、撰、審諸環(huán)節(jié)中,大量攝影師及繪圖工作者承擔了叢書圖片的拍攝和繪制工作,眾多學術單位為叢書提供了資料及數據支持,共同為叢書的順利出版做出了切實的貢獻,在此一并表示感謝!
囿于水平之限,叢書中掛一漏萬的情況在所難免,亟待讀者的批評與指正,并歡迎讀者提供建議、線索或來稿。
中國地理百科叢書編委會
前言
區(qū)域地貌示意圖 1
水鄉(xiāng)澤國 2
一 自然地理
由海而陸 9 / 里下河平原 9 / 揚泰崗地 9 / 蜀崗 11 / 河湖密布 11 / 泰州—東臺斷裂帶 12 /
古射陽湖 12 / 邵伯湖 13 / 大縱湖 14 / 里運河 15 / 串場河 15 / 通揚運河 15 / 新通揚運河 16 /
射陽河中上游 16 / 如泰運河(泰興段) 16 / 鹽邵河 17 / 子嬰河 17 / 廣陵潮 17 /
冬冷夏熱,雨熱同期 18 / 沼澤土 18 / 梅雨 19 / 洪澇嚴重 19 / 黃蕩—錢溝地熱 19 / 馬家蕩 20 /
綠草蕩 20 / 廣洋湖 21 / 寶應湖 21 / 寶射河 21 / 獐獅河 22 / 北澄子河 22 / 鳳凰島 22 /
潤揚濕地 23 / 瘦西湖 23 / 三灣濕地 24 / 小秦淮河 24 / 淥洋湖濕地 25 / 孤山 25 / 江心灘 26 /
古馬干河·焦土港 26 / 溱湖濕地 26 / 南官河 27 / “鍋底洼” 27 / 烏巾蕩濕地 28 / 蜈蚣湖 28 /
得勝湖 28 / 九龍口濕地 29 / 黃沙港 30 / 東塘河·西塘河 30 / 蟒蛇河 30 / 濕地植物豐富 30 /
李中水上森林 31 / 泰興古銀杏群落 32 / 高郵古檜柏 32 / 溱潼古山茶 33 / 楊柳 33 / 紫藤 34 /
瓊花 34 / 枯枝牡丹 34 / 芍藥 35 / 揚州菊 35 / 東亞候鳥遷飛交會點 35 / 麋鹿 36 / 戴勝 36 /
珠頸斑鳩 37 / 黃眉柳鶯 37 / 灰頭麥雞 37
二 經濟地理
農業(yè)發(fā)達 41 / 興化垛田 41 / 植桑養(yǎng)蠶 42 / 工商業(yè)興盛 43 / 金魚養(yǎng)殖業(yè) 44 / 揚派盆景 45 /竹泓木船 45 / 溱潼磚瓦 46 / 揚州琢玉 47 / 漆器業(yè) 47 / 銅鏡業(yè) 48 / 絨花業(yè) 48 / 刺繡業(yè) 48 /
雕版印刷業(yè) 49 / 揚幫裝裱 50 / 泰州鹽業(yè) 50 / 海鹽集散中心 51 / “商胡離別下揚州” 52 /
高郵北當鋪 52 / 東南漕運中心 53 / 瓜洲古渡 54 / 高港港 54 / 盂城驛 54 / 稅務橋 55 /
圩堤道路 56 / 蘇北灌溉總渠(淮安、阜寧段) 56 / 歸江十壩 56 / 江都水利樞紐 57 /
邵伯船閘 57 / 江蘇油田 59 / 黃橋二氧化碳氣田 59 / 朱橋鹽礦 59 / 阜寧大米 59 /
興化紅皮小麥 60 / 寶應荷藕 60 / 邵伯菱 61 / 興化香蔥 61 / 泰興白果 62 / 泰半夏 62 /
高郵麻鴨 62 / 溱湖八鮮 63 / 寶應長魚 64 / 大縱湖大閘蟹 64 / 興化大青蝦 64 /
揚州毛筆 64 / 江都柳器 65 / 姜堰絲毯 65 / 江都金銀擺件 65 / 江都漆畫 66 / 揚州剪紙 66 /
揚州八刻 66 / 揚州燈彩 67 / 龍鳳花炮 68 / 揚州三把刀 69 / 伍佑醉泥螺 69 / 靖江肉脯 70 /
興化皮蛋 70 / 揚州醬菜 70 / 富春包子 70 / 靖江蟹黃湯包 71 / 黃橋燒餅 71 / 界首茶干 72 /
江都方酥 72 / 姜堰酥餅 72 / 阜寧大糕 72 / 建湖藕粉圓子 73 / 泰州“三麻” 73 /
秦郵董糖 73 / 興化米甜酒 73
三 歷史地理
兩晉移民 77 / 洪武趕散 77 / 始筑邗城 77 / 吳王濞起兵廣陵 78 / 隋煬帝三下江都 79 /
李敬業(yè)起兵揚州 79 / 鑒真東渡 80 / 楊行密建都揚州 80 / 范仲淹知令興化 80 /
縮頭湖之戰(zhàn) 81 / 完顏亮身死揚州 82 / 宋末揚州之戰(zhàn) 82 / 張士誠高郵稱王 83 / 揚州十日 83 /
康熙南巡下揚州 84 / 黃橋戰(zhàn)役 84 / 邗國 84 / 高郵 85 / 廣陵 85 / 海陵 86 / 興化 86 /
龍虬莊遺址 87 / 周邶墩遺址 87 / 南蕩遺址 88 / 天目山遺址 88 / 隋江都宮城遺址 88 /
唐代揚州城遺址 89 / 宋三城遺址 89 / 文游臺 90 / 平山堂 90 / 四望亭 91 / 拱極臺 91 /
興化四牌樓 92 / 靖江鐘樓 92 / 揚州嶺南會館 93 / 五亭橋 93 / 柴墟雕花樓 94 /
揚州三絕碑 94 / 泰州柱史坊 95 / 鎮(zhèn)水神獸 95 / 廣陵王墓 95 / 九里一千墩漢墓群 96 /
甘泉山漢墓群 97 / 東海王墓 97 / 隋煬帝墓 98 / 普哈丁墓園 98 / 阮元墓 98 / 東關街 99 /
仁豐里 100 / 灣子街 101 / 黃橋古鎮(zhèn) 101 / 溱潼古鎮(zhèn) 102 / 邵伯古鎮(zhèn) 102 / 沙溝古鎮(zhèn) 103
四 文化地理
回族 107 / 揚州船娘 107 / “皮包水” 108 / 淮揚菜 109 / 小紀熬面 109 / 丁溝水餃 109 /宣堡小餛飩 110 / 平橋豆腐 110 / 樊川小肚 110 / 鹽水鵝 111 / 刁鋪羊肉 111 /
沙溝大魚圓 111 / 中莊醉蟹 112 / 揚州園林 112 / 泰式民居 114 / 三合院 115 /
汪魯門住宅 115 / 汪氏小苑 115 / 吳道臺宅第 117 / 胡家大宅 120 / 黃橋何氏宗祠 120 /
何園 120 / 個園 121 / 周氏小盤谷 122 / 匏廬 123 / 逸圃 123 / 日涉園 123 / 縱棹園 124 /
興化船廳 125 / 送親奶奶 126 / 興化漁家婚俗 126 / 吃三道茶 127 / 催生 127 / “水包皮” 128 /
接年 128 / 新春賽鑼 128 / 上燈圓子落燈面 129 / 佛教興盛 130 / 天寧寺 131 /
泰州光孝寺 132 / 大明寺 133 / 上方寺 133 / 高旻寺 134 / 揚州文昌閣 135 / 靖江魁星閣 135 /
揚州文峰塔 136 / 凈土寺塔 136 / 揚州白塔 136 / 仙鶴寺 137 / 揚州耶穌圣心堂 137 /
瓊花觀 138 / 江都真武廟 138 / 泰州城隍廟 139 / 興化東岳廟 139 / 岳王廟 140 / 史公祠 141 /
丁伙花朝節(jié) 141 / “三月三”江都廟會 141 / 塔兒頭清明廟會 142 / 溱潼會船 142 /
五月節(jié) 143 / 觀音山香會 143 / 揚州燈謎 146 / 廣陵琴派 146 / 揚州道樂 147 / 高郵民歌 148 /
林湖民歌 148 / 唱鳳凰 148 / 揚州評話 149 / 揚州彈詞 150 / 板橋道情 150 / 揚州清曲 151 /
靖江講經 152 / 邵伯鑼鼓小牌子 152 / 茅山號子 153 / 邵伯秧號子 153 / 揚劇 153 /
淮劇 154 / 杖頭木偶戲 155 / 建湖雜技 156 / 武堅蓮湘花鼓 156 / 泰興花鼓 157 /
姜堰滾蓮湘 157 / 寶應河蚌舞 158 / 丁伙舞龍 158 / 東溝龍舞 158 / 沙溝板凳龍 159 /
跳娘娘 160 / 判官舞 160 / 放揚燈 160 / 斗金葉子 161 / 崇儒祠 161 / 梅花書院 162 /
泰州安定書院 162 / 泰州學政試院 163 / 泰州學派 164 / 揚州學派 164 / 董仲舒 164 /
張若虛 165 / 秦觀 165 / 施耐庵 166 / 揚州八怪 166 / 柳敬亭 168 / 王念孫父子 168 /
劉熙載 169 / 丁文江 169 / 朱東潤 170 / 朱自清 170 / 汪曾祺 171
每年四月,正是江南春早、萬物復蘇的時節(jié),在蟄伏了一個寒冷而單調的冬天后,賞春踏春的心思便開始在人們內心蠢動。然而南方連綿的春雨阻擋了蠢動的心,春色再好,也抵不住料峭的春寒和總是濕漉漉的鞋子。即便在這樣的境況下,有一片土地卻越來越成為早春之旅的熱門*選。在泰州從長江轉入南官河北上,便抵興化——近年來,興化那猶如漂浮在綿密水網之上的黃燦燦的油菜花田,不止一次出現在各大旅行媒體的“有生之年必到的旅游景點”推薦榜上! ∨d化所在,便是《里下河平原》這本書所講述的區(qū)域的中心之處。這本書來得及時,在興化剛剛開始熱起來,但仍然被作為觀賞景點進入大眾視野的時候,它從一個不一樣的角度,更嚴謹、更科學地展示興化,精確的說,是興化所在的這片被夾在里運河和下河之間的平原(“里下河平原”之名即取自這兩條運河的*字)。這兩條河和“里下河平原”對大眾來說似乎很陌生,但里運河實際上是大名鼎鼎的京杭大運河之一段,里下河平原南抵長江,北達蘇北灌溉總渠,不管從交通意義上,還是農業(yè)意義上,這里都盡占便利。也因此這里雖地處江北,但文化卻屬江南,其河網交錯、湖蕩連綿之景象,亦與江南無異! ±锵潞悠皆牡貏萏卣鳎粴w納在一個“‘鍋底洼’”的條目中,整個平原四周高、中間低,但高者不過5米,低者更不足2米,是一個極淺極淺的“鍋”,鍋的*低處,就是興化。和經歷了波瀾壯闊的強烈地質運動的高山深谷不同,這片地貌并不復雜的土地極其年輕,*古老的地層也僅有20萬年左右。盡管如此,這里仍不缺滄海桑田的變化。距今約7000年前,這里還是介于沿淮河與沿長江兩個沖積平原之間的一個大海灣,自西而東的長江和淮河,不斷挾帶泥沙入海,泥沙堆積成堤,漸成潟湖。潟湖在漫長的歲月中又被填平,便是如今里下河平原所在,也因為這樣的形成原因,造成了這里湖蕩沼澤眾多的特征! ∵@里自古以來就是魚肥蟹碩、米糧滿倉的膏腴之地。除了氣候和土壤因素外,也得益于古人的智慧。如今成為游人新寵的興化垛田,實際上始于明時期,彼時黃河奪淮以后,里下河平原接受黃河、淮河的泥沙越來越多,泥沙淤積日漸嚴重,泄洪能力減弱,于是出現水患頻繁、民不聊生的局面。人們選擇較高的地段挖土增高,形成土丘,從而保障農作物免受洪水侵害,洪災過后排水困難,由此形成水中高田。到了清代的康乾盛世,里下河平原,尤其是興化一帶的人口急劇增加,人口壓力需要通過開發(fā)耕地來緩解,垛田的開發(fā)得到進一步發(fā)展。這種小型農田并不利于機械化作業(yè),但適應南方傳統(tǒng)農業(yè)的精耕細作。在農業(yè)發(fā)展和交通便利的基礎上,這里的商業(yè)也迅速地發(fā)展起來,里河等大小運河溝通長江、淮河的南北向交通,糧棉、水產、海鹽、漆器、銅鏡、刺繡等本地產品,通過水路銷往國內外,外地的物產也沿著水路輸入這里,使一座城市一度成為東南地區(qū)的航運中心,史有“揚一益二”之稱——“揚”者,揚州也,“益”即益州,成都之舊稱。 說到揚州,大家就不陌生了!盁熁ㄈ孪聯P州”之語不知挑動了多少文人墨客“驛”動的心,在今人看來,揚州有大概和蘇杭一樣,是如三月的煙雨那樣氤氳著文人氣質的城市。非也,讀過此書,你大概可以更準確地了解到這個城市的性格。雖然也有園林,但和蘇州園林超凡脫俗的自然美相比,由富商巨賈營建的揚州園林,具有濃重的商業(yè)氣息,體現的是自然與人工的結合,也講究住宅格局的歸整性和實用性,從汪氏小苑、何園、個園等商人私宅中可見一斑。何園還有一道聯通整個宅子的架空通廊,堪稱古代“高架橋”,從廊上觀庭院臺榭,是為一景,庭院臺榭之中觀剔透蜿蜒的通廊,亦為一景! 〉M管城市如此紙醉金迷、聲色犬馬,并未波及定居于水鄉(xiāng)腹地的人們。在日復一日與水打交道的平淡中,人們賦予了水鄉(xiāng)風情別樣的具體形象:飲食,多以水之產為食材,沙溝大魚圓、中莊醉蟹、鹽水鵝等菜肴皆如此,并影響了淮揚菜;居家,三合院、泰式民居等,多少混搭了徽州、蘇州的建筑風格。更多的,則存于興化漁家的婚俗、溱潼會船、五月節(jié)多種民俗傳統(tǒng)中,駐留在表達人們喜怒哀樂的揚州彈詞、揚州清曲、高郵民歌、板橋道情、唱鳳凰、跳娘娘、判官舞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