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與民俗研究叢書:先秦民俗典籍與客家民俗文化》內容由兩大部分組成,一是對《周易》等先秦民俗典籍及其與民俗的關系展開探討;二是對客家文化尤其是客家民俗文化進行解讀。
《客家與民俗研究叢書:先秦民俗典籍與客家民俗文化》的第一部分討論了《周易》等先秦著作與中國哲學、史學尤其是民俗的關系,梳理、具體論析了《周易》等書中豐富的先秦生產民俗、生活民俗以及民間信仰等方面的豐富資料,對《周易》等書于我國后世民俗包括客家民俗文化的深遠影響,進行了探討和闡述。本書的第二部分是對客家文化進行研究。其中,有從宏觀上、整體上對客家文化及客家基本理論問題的思考(第2章),有從中觀上對客家民俗文化具體問題的論述(第3—4章),也有從微觀上對客家民俗文化進行田野調查的案例(第5章)。《客家與民俗研究叢書:先秦民俗典籍與客家民俗文化》第1章與2—5章可謂是源與流的關系。
《客家與民俗研究叢書:先秦民俗典籍與客家民俗文化》是作者林曉平近些年在先秦民俗典籍與客家民俗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其中,有的是新近的研究成果,也有的是已經發(fā)表或在學術會議上交流的文章,其內容由兩大部分組成,一是對《周易》等先秦民俗典籍及其與民俗的關系展開探討;二是對客家文化尤其是客家民俗進行解讀。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在學術界也有一種現象,就是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學問和學者。譬如,蒙古族養(yǎng)育出了江格爾學和一批江格爾學的學者,藏民族養(yǎng)育出了格薩爾學和格薩爾的一批研究者,彝族養(yǎng)育出了彝學和一批彝學學者,這種學術境況極為普遍。在我國56個民族中,55個少數民族的學者在從事本民族歷史文化的研究中,或多或少帶有族群的情結。族群身份定位常常決定著少數民族學者的學術面貌和課題指向,這基于不同的民族文化具有不同的學術理念和研究視域。同樣,在客家人聚居區(qū),形成了客家學,一批客籍客家學學者脫穎而出,以其獨特的學術風貌活躍在中國乃至世界的學術舞臺。
贛南師范大學地處客家祖祖輩輩生活的中心,研究客家可謂近水樓臺,得天獨厚,自然成為客家學研究的一個重鎮(zhèn)。民俗學學科能夠成為江西省“重中之重”學科,與客家研究的優(yōu)勢環(huán)境不無關聯。而且在這個學科點,不斷涌現出客家學學術才俊。這套叢書中《文化傳播視野下的客家民間信仰研究》的作者鄒春生,《縣志編纂與地方社會:明清(瑞金縣志)研究》的作者李曉方,《客家孝道的歷史人類學研究》的作者王天鵬,《閩西南“福佬客”與明清國家:平和九峰與詔安二都比較研究》的作者朱忠飛都十分年輕,他們作為客家的后代,將客家人的血脈情緣與學術造詣結合起來,承繼和發(fā)揚了客家學一貫的學術傳統(tǒng),是客家學的未來和希望。
客家既是一個族群概念,也是一個開放性的學術門類,為學術研究提供了無限廣闊的視域,每位客家學學者都能從中獲取屬于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諸如《先秦民俗典籍與客家民俗文化》作者林曉平的客家文化研究、鄒春生的客家民間信仰、王天鵬的客家孝道、朱忠飛的客家社會制度、李曉方的客家地方方志研究等,他們皆經營著自己獨特的學術領地。他們以富有情感和前沿意識的學術實踐,不斷推動客家研究向前發(fā)展。
《客家與民俗》叢書中6部屬于客家方面的著述,作者的客籍身份為其客家研究建立了立場保障,也讓研究有了身份優(yōu)勢,諸如局內人、自我和主位立場等,例如,萬幼楠的《贛南客家古建筑研究》就是客家內部話語的生動表述。這6部著述資料之詳實,論據之充分,定位之明確,探究之執(zhí)著,唯有身為客家的學者方能達至這等學術境界。人類學強調異文化的研究,這其實是西方中心主義標榜的學術準則,因為其考察的地域只能選擇第三世界國家。而中國則是民俗學研究的樂園,家鄉(xiāng)民俗學更能體現中國民俗學的學科特點。客籍學者大多生長于客家生活領地,熟悉客家的方言和文化傳統(tǒng),能夠用主位的立場理解和敘述一個地方的客家歷史與現實。方言、生活方式、性格特征和思維習慣等無不浸潤了客家傳統(tǒng),客籍學者的學術研究自然充溢著旺盛的思想活力,自覺地將客家身份轉化為學術動機。6部專著選題不一,學術追求各有側重,但客家身份的學術意識均極為鮮明和突出。這是我讀后的最為強烈的感受。
林曉平,1983年畢業(yè)于廈門大學,2004年獲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現任贛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院長、教授、民俗學碩士點領銜導師;中國民俗學會常務理事、江西省民俗與文化遺產學會副會長、社會學“江西省高水平學科”負責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江西省高校教學名師等。2010年獲江西省五一勞動獎章。近些年來,獨著、合著及主編學術著作共10部,在國家及省級刊物發(fā)表學術論文60余篇,主持完成教育部及省級課題10余項。獲國家教育部優(yōu)秀科研成果獎二等獎,江西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贛南師范大學科研特別貢獻獎等。多次赴海外參加國際學術研討會并宣讀論文。
第一章 《周易》及民俗史研究
一 《周易》與民俗
二 先秦史官與《周易》
三 《周易》的人生智慧
四 《周易》“自強不息”說析略
五 老莊與民俗
六 先秦儒家諸子著作中的民俗史資料
第二章 客家學與客家文化基本問題
一 關于客家學基本概念的思考
二 客家研究的回顧與前瞻
三 客家文化特質探析
四 冷靜反思客家文化
五 客家文化研究成果評析
六 論客家傳統(tǒng)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轉型
第三章 客家宗族及人物研究
一 贛南客家的宗族制度:歷史與現實的思考
二 客家家法族規(guī)再思考
三 客家祠堂與客家文化
四 客家祠堂楹聯的文化內涵探析
五 戚繼光祖居地及遠祖新證
六 蘇東坡與贛南客家文化
第四章 客家民俗文化與旅游發(fā)展構想
一 略論客家茶文化的特色
二 客家民間禁忌功能分析與文化解讀
三 客家地區(qū)的“風水先生”群體研究
四 贛縣田村客家花燈的文化內涵
五 發(fā)展富有特色的贛州旅游散論
六 贛南旅游事業(yè)的發(fā)展前景與戰(zhàn)略構想
第五章 客家田野調查個案
一 南嶺盧氏源流與火龍節(jié)
二 贛縣夏府村的宗族社會與客家民俗
后記
《客家與民俗研究叢書:先秦民俗典籍與客家民俗文化》:
第二章 客家學與客家文化基本問題
一 關于客家學基本概念的思考
客家問題的研究,從其開端到現在,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如果從羅香林先生集客家研究之大成,推出其劃時代的客家研究驚世之作《客家研究導論》的時間算起,也有了半個多世紀的歷程。不可否認,在前輩與后學們的辛勤耕耘下,客家研究方面已獲碩果累累,但同時也必須承認,要建立起獨立、系統(tǒng)的、嚴謹的客家學學科,還有漫長的道路要走,還有許多的工作要做。例如,對客家學的一些基本概念,包括什么是客家、什么是客家人、什么是客家先民、什么是客家后裔等,還存在著認識上的分歧,如何給他們作出較為科學的定義,怎樣來界定他們,仍然是尚未解決的問題。筆者通過調查與思考,對上述問題有了初步的認識,現陳述如下,希望所述能略有可取。
客家(含客家人)的概念,是客家學中的一個至為關鍵的概念,如果這個概念弄含混了,其他相關概念就更說不清楚。對于這個概念的解釋,不少學者都做了努力,并為之下了定義,茲摘引數例如下。
1979年版《辭!罚骸跋鄠魑鲿x末永嘉年間(四世紀初),黃河流域的一部分漢人因戰(zhàn)亂南徙渡江,至唐末(9世紀末)以及南宋末(13世紀末)又大批過江南下至贛、閩以及粵東、粵北等地,被稱為‘客家’,以別于當地原來的居民,后遂相沿而成這一部分漢人的自稱。”
1982年版《簡明社會科學詞典》:“客家,‘土著’的對稱。中國因戰(zhàn)亂所迫渡江南徙至贛、粵、閨等地的中原一帶漢族居民。原為遷居地當地居民對他們的稱呼,后相沿成為他們的自稱!
李逢蕊先生:“由于歷史原因形成的漢民族的獨特穩(wěn)定的客家民系,他們具有共同的利益,具有獨特穩(wěn)定的客家語言、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態(tài)(客家精神),凡符合上述穩(wěn)定特征的人,就叫客家人,否則就不能稱之為客家人。”①
王東先生:“所謂客家民系,就是漢民族共同體內部的一支,經過長期的遷移,最后到達并定居在閩、粵、贛交界地區(qū),并形成有別于周邊其他民系的獨特的方言、習俗和其他文化事象的群體!雹
謝萬陸先生:“客家系漢民族中一支穩(wěn)定的民系,他們本為中原漢人,其中不少是衣冠士族,從東晉起,因戰(zhàn)亂、災荒或王朝更替等原因,經今之豫、鄂、皖等地輾轉南遷,漸次定居于贛、閩、粵邊三角地帶,在與當地土著居民交往中,相互融匯;到宋時,他們又在保持漢族基本族性的基礎上,形成了基于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經濟生活,共同的語言,共同的風情習俗與文化,共同的心理凝聚而成的民系個性,從而結成牢固的共同體。后世,人們?yōu)槭顾麄兗八麄兊暮笕藚^(qū)別于原居地的漢人與新居地的土著,遂取其最初為客居者的本義,概稱為客家!雹
以上所引關于客家的各種定義,都從不同的角度對客家的特點予以敘述,應該說都有其一定的合理的因素,但也存在著不盡如人意的地方。筆者認為,要給一個事物下定義,須遵循如下原則:第一,正確無誤。要求所述與客觀事實相符合而不能相背離,不能言之不實,也不可出現自相矛盾的邏輯錯誤;第二,簡明、具體。下定義不是寫文章,毋庸長篇大論,不必拖泥帶水,任何夸大的、空泛的議論都是應予避免的,應實實在在、具體地扼要敘述,說清楚即可,點到為止;第三,抓住事物的基本特征,把事物最主要、最本質的東西反映出來,把一事物與其他事物的重要差異揭示出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