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與原子》一書首先將注意力集中于極微觀和極宏觀的世界——原子、亞原子、粒子以及整個宇宙,目的是盡量解答以下兩個問題:“我們是由什么構成的?”和“我們所在的宇宙是怎樣的?”。為了更好地了解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書中首先在人類自身的尺度上對自然進行審視。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會學到一些有用的物理規(guī)律,同時,我們還采取歷史方法,討論一些現(xiàn)在看來很古怪,甚至很愚蠢的觀點,探討早期科學觀點中的謬誤對我們而言有著諸多裨益。
唐.利希滕貝格,印第安納州,印第安納大學布盧明頓物理學名譽教授。紐約大學本科理學士,伊利諾斯大學烏爾班納分校學術博士。他的專業(yè)范疇是基本粒子的理論,包括夸克、電子,和膠子。他多年來致力于研究重子相互作用的夸克,如質子和中子,介子,π介子和k中介子。盡管他停止了原創(chuàng)物理學研究,但他的作品仍被物理學家所引用。
傳統(tǒng)來說,我們的世界上有苦有甜、有冷有熱,然后還有顏色。事實上,我們的世界只有原子和虛無。
——德謨克利特(公元前460-前357)
萬物皆由原子構成。
——理查德.費曼(1918-1988)
在現(xiàn)代的自然觀念里,構成物質的最小部分的自然規(guī)律與整個宇宙的進化發(fā)展息息相關。與早期的原子觀不同,我們現(xiàn)在所稱的原子并不是最小的粒子,原子也是由更小的東西構成。同樣,原子也能被分解為更小的單位。
11.1早期的原子觀
古希臘的哲學家們對物理世界的諸多事物進行過猜測。他們經常會對自然的運行規(guī)律進行假想,但在亞里士多德之前,鮮有哲學家試圖去證明他們的假想。因此,普通物體是由不可再分割的小東西(原子)構成這一觀點和物質能夠被無限分割的觀點同時存在著。
有個早期的古希臘人設想了原子的存在,這個人就是阿那克薩戈拉(公元前500—前428)。德謨克利特(公元前460—前357)發(fā)展了阿那克薩戈拉的思想,并指出物質是由存在于其他虛空中的形色各異的不可見原子構成。我們可以看出,德謨克利特并沒有試圖證明原子存在與否。很顯然,原子對他的吸引僅停留在哲學層面上。
其他的希臘哲學家則對物質可無限分割這一觀點很感興趣,亞里士多德就在此列。盡管亞里士多德強調觀察,但他沒有把自己的理論嚴格建立在觀察的基礎上,而且,有時他盡管確實對自然做出了觀察,但他并沒有從觀察中得出正確的結論。亞里士多德是位偉大的哲學家,但他的科學觀點仍有許多改進的余地。
在科學研究當中,亞里士多德不是很幸運,因為許多理論在當時無法通過觀察來驗證。亞里士多德肯定發(fā)現(xiàn)自己可以將物質切分得越來越小。他萬萬沒有想到,在他觀察不到的微小尺度上,物質無法在不改變屬性的前提下繼續(xù)分割下去。
11.2原子存在的證據(jù)
實際上,人們在200多年前就有了間接證據(jù)證明物質是由原子構成的。其中一條證據(jù)是,特定的物質可從某種看上去類似的物質中分解出來,就像這種相似的物質中包含著這種特定物質的微小顆粒一樣。
另一條證據(jù)來自氣體的運動現(xiàn)象。封閉容器中的氣體會對容器的內壁施加一個壓力(在第5章中,我們將壓力定義為單位面積上受力的大小)。氣體溫度上升或容器內氣體增加時,這一壓力也隨之加大,這就好像氣體是由在容器中隨機運動的粒子構成一樣。在任意時間內,會有一部分粒子撞到容器內壁,從而施加一個作用力,產生壓力。若氣體的量增加,在單位時間內撞擊內壁的粒子就會增加,壓力也隨之加大。若氣體溫度升高,氣體的粒子活動就會加快,壓力也會加大。粒子運動速度越快,它們所擁有的動能就越大。氣體的各個粒子所擁有的動能并不是完全相等,但我們可以用這些粒子的平均動能。溫度與平均動能成正比。
我們之前討論過兩種不同的溫度計量方法,即華氏溫標和攝氏溫標。在華氏溫標中,水在32度結冰,在212度沸騰。在攝氏溫標中,水的冰點是0度,而沸點是100度。攝氏溫標為除了美國之外的世界上各個國家通用。在科學實驗中還經常用到另一種計量方式,即“絕對溫度”或開爾文溫標,名稱取自開爾文男爵。開爾文男爵原名威廉·湯姆遜,是一個出生于愛爾蘭的英國物理學家。有一個科學定律,即在壓力一定時,封閉氣體的體積與溫度成正比,而這個溫度指的就是開爾文溫標下的溫度。同樣,我們在之前的段落中講到溫度與平均動能成正比,這個溫度也是開爾文溫標下的溫度,縮寫為K。溫度的最低點為0 K,不過根據(jù)自然定律,溫度只能是非常接近0 K,而不能完全達到0 K。(在開爾文溫標中通常省略“°”的符號。)在開爾文溫標中,水的冰點為273度,沸點為373度。注意,在開爾文溫標和攝氏溫標中,水的冰點與沸點之間都有100度的溫度差。因此,在這兩種計量手段中,1度的溫度差是相等的,兩種溫標的差別僅在于一個恒定值為273度的尺度順移(0 K就相當于-2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