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學原理》全書共分為12個項目、53個任務,涵蓋了會計認知、會計要素與會計等式、會計科目和復式記賬、企業(yè)主要經濟業(yè)務核算、重新認識賬戶、成本計算、填制和審核會計憑證、設置和登記會計賬簿、財產清查、編制財務會計報告、會計核算組織程序、會計工作組織。全書在結構安排上,盡可能的考慮到財經類不同專業(yè)和不同層次的需求。
會計是人類經濟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一項重要的經濟管理活動;會計語言已經成為一種“國際通用的商業(yè)語言”;會計學科正以其較強的技術性、應用性向世人展現充滿生機的管理特色。在教育部新一輪教改的背景下,立足我國現實,展望會計發(fā)展未來,并兼顧國際會計最新發(fā)展動態(tài),我們組織了“雙師型”教師結合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學特色,以基于工作過程為導向的“項目引領、任務驅動、實操技能”而編寫了本書。
本書緊緊圍繞高等教育應用技能型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堅持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和改革的精神,體現新的課程體系、新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為基礎,以能力為本位,兼顧知識教育、技能教育和能力教育,力求做到:從項目引導出發(fā),提出問題,引入概念,設計情境,詳盡解讀。
全書共分為12個項目、54個任務,涵蓋了會計認知、會計要素與會計等式、會計科目、賬戶和復式記賬、企業(yè)主要經濟業(yè)務核算、重新認識賬戶、成本計算、填制和審核會計憑證、設置和登記會計賬簿、財產清查、編制財務會計報告、會計核算組織程序、會計工作組織等內容。在結構安排上,本書盡可能地考慮到財經類不同專業(yè)和不同層次的需求,每一個項目都設有“知識目標”、“技能目標”、“素質目標”、“項目引例”;課后編排了“關鍵術語”、“應知考核”(包括單項選擇題、多項選擇題、判斷題、簡答題),“應會考核”(包括業(yè)務考核、技能考核、案例題),“項目實訓”(包括實訓項目、實訓情境、實訓要求)。這樣的安排使讀者在學習每一項目內容時做到有的放矢,增強學習效果。
根據培養(yǎng)普通高等教育應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本書力求體現如下特色:
1.結構合理,體系規(guī)范。本書針對高等教育應用技能型院校會計課程的特點,將內容龐雜的會計基礎知識系統(tǒng)性地呈現出來,力求做到理論知識必需、夠用,體系科學規(guī)范,內容簡明實用,幫助學生為今后從事會計類工作及取得會計類證書打下基礎。
2.與時俱進,緊跟準則。會計始終是處于發(fā)展與變化之中的,而教材也應該緊跟這種發(fā)展與變化。本書結合了財政部于2014年陸續(xù)修訂的《企業(yè)會計準則第30號——財務報表列報》、《企業(yè)會計準則第9號——職工薪酬》等準則和最新制定的《企業(yè)會計準則第39號——公允價值計量》等準則的相關內容和實務變化要求,對教材內容進行了編寫。比如,依據財會[2016]22號文規(guī)定,全面試行“營業(yè)稅改征增值稅”后,“營業(yè)稅金及附加”科目名稱調整為“稅金及附加”科目。
3.突出應用,實操技能。本書從高等教育應用技能型院校的教學規(guī)律出發(fā),與實際接軌,介紹了最新的會計準則、法規(guī)動態(tài)、理論知識和教學案例,在注重會計必要理論的同時,強調會計基本技能的應用;主要引導學生“學中做”和“做中學”,一邊學理論,一邊將理論知識加以應用,實現會計理論和實訓一體化。
4.欄目豐富,形式生動。本書欄目形式豐富多樣,每個項目設有“知識目標”、“技能目標”、“素質目標”、“項目引例”、“應知考核”、“應會考核”、“項目實訓”等欄目,豐富了教材內容與知識體系,也為教師教學和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內容提供了首尾呼應、層層遞進的可操作性教學方法。
5.職業(yè)培養(yǎng),素質教育。為體現教育特色,我們力求在內容上有所突破,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設計適合學生掌握的考核要點,以培養(yǎng)和提升初學者的職業(yè)道德和法律意識。
6.課程資源,配套上網。為了配合課堂教學,編著者精心設計和制作了教師課件、習題參考答案、課程教學大綱、配套實驗課程大綱、配套習題、模擬試卷等實現網上運行,充分發(fā)揮網絡課程資源的作用,探索課堂教學和網絡教育有機結合的新途徑。
本書由徐哲、李賀、邢冕、紀海榮編著。其中,李賀執(zhí)筆項目一至項目四,以及項目九和項目十二;徐哲執(zhí)筆項目五至項目六;紀海榮執(zhí)筆項目七和項目八;邢冕執(zhí)筆項目十和項目十一。本書由徐哲主審。李明明、趙昂、王玉春和李虹對本書的教學資源和資料的搜集做出了貢獻。本教材適用于高等院校會計學、財務管理、財政學、稅收學、金融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工商管理、市場營銷、物流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經管類專業(yè)的學生使用,同時也可作為專升本考試的教材。由于編寫時間倉促,加之編者水平有限,本書難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懇請專家、學者批評指正,以便改進與完善。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參閱了大量教材、著作,同時得到了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何蘇湘副編審的大力支持,謹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