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論在朱子哲學思想中居于核心地位,而心與理的關系則是朱子心性論的中心問題。在朱子思想中,心是道德修養(yǎng)的現實主體,理則是道德修養(yǎng)的價值本體,兩者以性為中介而達到統(tǒng)一。
	  《中國社會科學博士論文文庫·心理之間:朱子心性論研究》對朱子心性論的研究主要包括心論、理論與性論三大部分,通過對傳統(tǒng)詮釋模式的自覺超越與創(chuàng)新,試圖揭示朱子心性論的內在理路與本來面目,并進而對朱子心性論的歷史地位及朱陸異同等重要思想史問題作出新探索。
		 
	
  楊俊峰,1979年生,山東惠民人。2008年畢業(yè)于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fā)展學院外國哲學專業(yè),獲哲學碩士學位。2011年畢業(yè)于南開大學哲學院中國哲學專業(yè),獲哲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助理研究員,中國無神論學會理事。主要研究領域為傳統(tǒng)文化與無神論。近年來,在各類刊物發(fā)表文章20余篇。
	導論 問題與方法
	第一節(jié) 心性論之范疇
	第二節(jié) 朱子心性論研究現狀綜述
	一 心與性之內涵及其關系
	二 涵養(yǎng)與致知之工夫論
	三 朱子心性論在儒學發(fā)展中之地位與意義
	第三節(jié) 朱子心性論之中心問題與研究方法
	一 宏觀審視與中心問題
	二 方法論原則
	
	第一章 朱子心性論之形成
	第一節(jié) 北宋理學心性論之產生與演進
	一儒家心性論之緣起
	二 濂溪與橫渠:道德本體之重建
	三 明道與伊川:儒家工夫論之展開
	第二節(jié) 朱子早期思想
	一 道南指訣:體驗未發(fā)之工夫路向
	二 朱子早年:理學與禪學雙重影響
	三 就學延平:從主靜到窮理
	第三節(jié) 從中和舊說到中和新說
	一 湖湘學派:察識端倪之工夫路向
	二 中和舊說之心路歷程
	三 中和新說之確立與意義
	
	第二章 心論
	第一節(jié) 心之主體義
	一 “虛靈知覺”:論心之功能特點
	二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論心之為現實主體
	三 “為主而不為客”:論心之絕對主體性
	第二節(jié) 心之工夫義
	一 “涵養(yǎng)未發(fā)”:論主敬之獨立意義
	二 “敬貫動靜”:論敬之實踐性
	
	第三章 理論
	第一節(jié) 理之本體義
	一 “理未嘗離乎氣”:宇宙論之綜觀
	二 “理氣決是二物”:本體論之解析
	三 “理一分殊”:論理之具體實現
	第二節(jié) 理之工夫義
	一 “所當然之則”:論格物之道德性
	二 “所以然之故”:論格物之信仰性
	
	第四章 性論
	第一節(jié) 性與理
	一 “性即理也”:論性之價值義
	二 “只是一個性”:性一元論探微
	第二節(jié) 性與心
	一 “在心喚作性”:論性之主觀義
	二 “心統(tǒng)性情”:論心、性、情之分
	三 “心之本體”:價值本體與現實主體之統(tǒng)一性分析
	第三節(jié) 涵養(yǎng)與致知
	一 “敬則萬理具在”:論涵養(yǎng)之功能
	二 “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論致知之過程
	三 真知必能行:論朱子工夫論之旨趣
	
	第五章 朱子心性論與陸王心學
	第一節(jié) 心學述要
	一 象山心學:易簡工夫
	二 陽明“致良知”教:精神與圓融
	第二節(jié) 心性論辨異
	一 “性即理”與“心即理”:本體視角之差別
	二 涵養(yǎng)與逆覺:工夫路向之異趨
	三 自律與他律:兼論康德義務論之局限
	
	結語
	一 朱子心性論的定位與特點
	二 理學兩種形態(tài)之爭:再論朱子與陸王
	三 儒學重建的現代反思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