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遠離故土赴美求學
1935年8月20日,盛夏的傍晚。
渾濁的江水一浪又一浪地涌過岸堤,把正從江面上降落的夕陽,扯成一片又一片的碎絮。悶人的潮氣夾雜著魚腥味、涮馬桶味和黏滯的汗味,籠罩在上海黃浦港碼頭上。
碼頭像往日一樣熙熙攘攘,肩扛手提大包小包的旅客川流不息。錢學森在父親的陪同下來到碼頭,登上了美國“杰克遜總統(tǒng)號”郵輪,他將從這里奔向大洋彼岸的異國他鄉(xiāng)。
同行有21位清華同學,其中有9名與錢學森同期獲得庚子獎學金,他們是趙镈、曾炳鈞、楊紹震、徐芝綸、孫令銜、宋作楠、時鈞、黃開祿和戴世光,他們彼此并不相識。這批庚子獎學金得主,在出發(fā)前從沒有一起聚過會、吃過飯,甚至沒有聚集一堂的儀式,有些人直到上輪船當天才第一次見面。
“杰克遜總統(tǒng)號”切開一道道江水,緩緩駛離了碼頭,錢學森扶著甲板上的欄桿,一直望著父親和送行的人群漸漸消失在遠方。
錢學森父親的心情不難揣摩——一則以兒子為榮,一則離情依依;錢學森的心情卻很莫名——他要去美國了,到一個他的祖先不曾見過的地方,進入一所陌生的美國學府。想到去年夏天離世的母親,想到孑然一身的父親,錢學森不禁潸然淚下。
盡管江水渾濁、殘陽如血,但這是我的家啊……錢學森在船上的第一夜,思緒萬千,夜不能寐。望著大洋上空鉆石般閃爍的星辰,帶著藍色夢想的錢學森,想象不出自己的未來將會是什么樣子,但他叮囑自己,既已選擇了航空救國之路,這條路就一定要堅定地走下去。很多時候,你對人生的選擇并沒有完全的把握;但是,人生的成功,就是從夢想和追求開始的,就是靠感覺和信念堅持的,就是憑勇氣和決心完成的!
與錢學森同行的還有20名來自全國各地的清華大學留美學生,其中有10名是1934年錄取的留美公費生:曾炳鈞、戴世光、楊紹震、徐芝綸、時鈞、趙镈、黃開祿、宋作楠、孫令銜;還有11名是:謝兆芬、雷光翰、趙夔、陳允徵、邱中文、朱民聲、卓牟來、朱寶鎮(zhèn)、祝新民、柳無垢、周惠允。
經(jīng)過14個日日夜夜,“杰克遜總統(tǒng)號”郵輪終于在1935年9月3日正午靠岸美國西雅圖。
同為華夏血脈,同是天涯游子,旅美學子在船上很快就熟了起來。不知是誰的建議,21名留學生上岸前在郵輪舷梯上拍了一張合影。
這是一群心氣很高的優(yōu)秀青年,每個人都西裝革履,有8個人戴著20世紀30年代那種圓圓的眼鏡,大家看上去都是滿腹經(jīng)綸、春風得意的樣子。從照片上看,錢學森屬于年齡偏小的一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