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舞蹈學院舞蹈學學科建設叢書:少數民族舞蹈的舞風文韻》選擇了景頗族、納西族、云南彝族舞蹈作為文化的闡述對象,是有其代表性的意義的。景頗族,上世紀50年代之前還處于刀耕火種的奴隸社會。以及它們的歷史源流、宗教信仰、存在方式、藝術特色和動作風格等內容。
民間舞蹈雖說根植于民眾之中,但在舞蹈教育和舞臺藝術表演中也可謂是洋洋大觀,色彩斑斕。從上世紀50年代之初至今,專業(yè)舞人的蓬勃興起,引領著原生態(tài)舞蹈從民間走進課堂,從課堂邁向舞臺,并在華麗的舞臺上多姿多彩地綻放著。
賈安林,北京舞蹈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舞蹈學系黨支部書記,北京舞蹈家協會理事。曾任北京舞蹈學院繼續(xù)教育學院院長,中國舞考級考官。1982年畢業(yè)于北京舞蹈學院附中,1988年獲得了中國漢語語言文學專業(yè)畢業(yè)文憑,1989年畢業(yè)于北京舞蹈學院首屆史論系,1994年攻讀了中國藝術研究院舞蹈研究生課程。教授過的課程有民族民間舞蹈文化、近現當代舞蹈史、舞蹈作品鑒賞與批評、中國古代舞蹈史、中國民間舞、中國舞考級。主要著作:《中外舞蹈作品賞析——第一卷中國民族民間舞作品賞析》(主編),《中外舞蹈作品賞析——第七卷中外舞蹈精品賞析》(主編),《中國民族民間舞初級教程》(主編)。曾主持完成八項北京市立項課題,在國家級刊物上發(fā)表過多篇論文,其中:《探索辦學模式拓展遠程教育》在全國舞蹈教育研討會中獲論文一等獎,并獲第三屆中國教育家大會優(yōu)秀論文評選二等獎;《同根共源唇齒相依》獲國家級藝術院校文華獎,在第八屆“桃李杯”舞蹈比賽舞蹈教育研討會中獲論文二等獎;《舞蹈終身教育的辦學途徑》獲第九屆“桃李杯”論文二等獎。曾榮獲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師稱號,并被評為北京市教育創(chuàng)新標兵。
總序
前言
第一章 原始遺風尚存的景頗族舞蹈
第一節(jié) 景頗族族源及流變
一、景頗族人口與分布
二、景頗族歷史根源及流變
第二節(jié) 景頗族民俗與舞蹈
一、舞蹈存在于宗教祭祀儀式之中
二、原始宗教色彩濃厚的景頗族舞蹈
第三節(jié) 景頗族舞蹈種類與特征
一、景頗族傳統舞蹈種類
二、景頗族舞蹈的主要特征
第四節(jié) 景頗族舞蹈的發(fā)展及現狀
系列調查報告之一——景頗族“目腦縱歌”調查報告
系列調查報告之二——景頗族舞蹈“整歌”調查報告
系列調查報告之三——景頗族舞蹈“布滾歌”調查報告
系列調查報告之四——景頗族歌舞團狀況及發(fā)展調查報告
第二章 蘊含宗教色彩的納西族東巴舞
第一節(jié) 東巴舞蹈的流傳之地
第二節(jié) 東巴舞蹈與東巴舞譜
第三節(jié) 東巴教與東巴舞蹈
第四節(jié) 東巴舞蹈與納西民間舞
第五節(jié) 納西東巴舞蹈與藏族喇嘛教
第六節(jié) 東巴舞蹈及東巴舞譜的價值
第三章 藏緬語族舞蹈文化特征
第一節(jié) 藏緬語族中以氐羌為根源的諸多民族的族源關系
第二節(jié) 游牧民族的遺風——羌族羊圖騰崇拜在諸多民族舞蹈中的遺留
第三節(jié) 藏緬語族喪葬舞蹈的靈魂不滅思想與達觀的生命態(tài)度
一、靈魂不滅生命觀在眾多民族喪葬舞蹈中的顯現
二、藏緬語族喪葬舞蹈中的達觀的生命觀
第四節(jié) 藏緬語族舞蹈服飾中的羊飾和尚黑特征
一、羊崇拜在服飾中的體現
二、服飾中尚黑現象及其根源
第五節(jié) 藏緬語族連袂踏歌的圈舞形式
附錄:云南彝族民間舞教材音樂與動作特征記錄
一、滇西“打歌”組合
二、滇南“樂作”組合
三、滇南“花彝鼓”組合
四、楚雄“左腳舞”組合
五、滇中“跳樂”組合
六、滇東“大三弦跳月”組合
七、滇東南“花倮彝”組合
八、滇中“煙盒舞”組合
參考資料
后記
跳“龍洞歌”,先要在院中挖一個坑,坑中埋一些竹子,豎起一個用竹子和樹枝架成的圓錐形架子,其中高高包著一棵砍去頭的竹子,代表著死者。舞者主要為三個成年男子,兩個人持長矛(上面掛著小竹籃,小鈴哨等飾物),一個人擊小铓,他們先在死者的家中各處舞跳,然后到屋子前后及場院里跳。三人圍著架子相對狂舞,他們或進或退,或上下跳躍,象征著生死和人鬼之間的搏斗。其余參跳舞者人數不限,少則幾十人,多則數百人。集體舞者中,男的持長矛,女的持扇子,圍著埋在坑里的竹叢逆時針方向邊跳邊行進。通常的喪葬祭祀時,逆時針方向左轉;如果是有福分的老人死了跳和高興時跳就要順時針方向往右轉;舞蹈的步法與“目腦縱歌”基本相同,但是沒有“目腦縱歌”所規(guī)定的程式和場地布置。
“龍洞歌”的音樂及伴奏道具為兩面鼓,加上兩面大铓,舞蹈過程中時而伴有“窩然、窩然……”的歌聲。
“龍洞歌”舞蹈道具長矛,約長180厘米。木柄,鐵長矛頭,長30厘米。持長矛的方法為雙手右高左低握矛把的中部,矛頭向上豎于身前。
由于“龍洞歌”舞蹈的內容是驅邪送鬼,以此送死者的靈魂回到祖先發(fā)源地。跳時,神情肅穆。
第二,有關“金寨寨”
“金寨寨”是一種化妝的驅鬼送魂舞蹈!敖鹫毕递d瓦支系的稱謂,景頗支系稱其為“跳戛”。
“金寨寨”是在跳“格本歌”的最后一天,太陽西下時跳。地點在村寨前的空場。一般是較為富足的山官頭人家和有地位的人家中死了人后才能舉辦,也才有能力舉辦。因此,跳此舞,要視死者家的經濟狀況和官位的大小而定舞蹈的儀式。
在景頗族的喪葬舞中,“金寨寨”屬于表演性舞蹈,一般均由專人表演。如遇喪事活動時,由主人家請來專門的藝人表演,并要付給舞者較高的酬勞。因此,跳“金寨寨”的儀式花銷很大。
跳“金寨寨”時,舞者的人數2至8人不等,但必須是男女成對裝扮。由兩名“花鬼”主舞和表演,另有兩人陪伴。(也可以是四個花鬼,四個陪伴)。在眾人圍成的圓圈中起舞,其他群眾舞者則在圈外跳“龍洞歌”。
跳“金寨寨”所用的舞蹈道具有木棍,棍長約30厘米,有的地方還用盾牌、長矛、木鼓,木鼓長約150厘米,用粗圓木去皮鏤空,兩端用獸皮蒙面,鼓的兩邊沿有數個小孔,用牛皮各穿鼓面邊沿的小孔將鼓面固定,放在交叉的木架上擊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