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美國文學史》對涵蓋美國文學所有分支、涉及新興的和業(yè)已確立的種種趨勢的廣闊范圍進行了探討,其巾包括一些學哲以及批評家的論述,正是在這些學者以及批評家的努力下,這一領域已經成為并將繼續(xù)成為文學學術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些作者的作晶集近三卜年來美國文學批評之大成,因此既代表兩代學術成就之間存在的分歧講活,也代表兩代學術成就之間保持的連續(xù)性發(fā)言。敘述部分在書中占了很大比例,使本書和以前的版本所能做到的相比,對于美國文學史的探討既有了更加廣闊的視野,又有了磅礴的氣勢。與此同時,傳統(tǒng)文學批評的聲音雖然構成了這些敘述部分的背景,但是這個聲音也與形成當代文學研究特色的多樣化興趣共同發(fā)揮著作用。
《劍橋美國文學史》對美國多種文學流派以及各個時期的文學作品進行了廣泛的,跨學科的論述。美國文學材料的擴大有一部分原因在于有些作品以前曾被忽視,最近才被重新發(fā)掘出來,引起了人們的熏視;而在美國文學材料擴大的同時,對這些材料進行研究的方法,無淪就其數(shù)量還是多樣性而言,都在急劇增長!秳蛎绹膶W史》中所體現(xiàn)的這個涉及許多方面的學術和批評事業(yè)探討了包括社會、文化、理智以及審美在內的多樣性;同時,和以往的論述相比,也顯示了一種在文學研究方面更加豐富的概念。
第一章帝國時期的文獻
在克里斯多夫·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為尋找一個帝國離開這個已知的世界環(huán)游地球的前夕,他決定要寫一本書。他的這一決定預示著寫作與殖民行為之間有某種重要的聯(lián)系,一種要求我們重新定義寫作以其與作者和歷史之間關系的聯(lián)系。這種重新定義是本章,即具有導言性質的開篇章節(jié)的主題。在開發(fā)新世界的同時,歐洲人搜刮了數(shù)以百萬計的原著民財產和土地,將其據(jù)為己有。今天我們找尋當年歐洲人搜刮劫掠的歷史證據(jù)十分困難,在第二章里,我會分析這種困難產生的原因。余下的五章將力求解釋為什么寫作會與拓荒者征服新世界的行為交織纏繞在一起。每一章的內容都將詳細解讀所選的作品與材料,探尋歐洲殖民者控制新世界,并宣稱這片嶄新世界將永久屬于他們的歷史過程。
盡管我們一直以來都著重強調書籍和寫作在美國形成過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但這并不意味著講述方式會影響歷史的真實原貌。而美國殖民地時期的文學的特殊之處在于,當時的作者們相信可以利用寫作的切實功效來影響和決定歷史的進程。哥倫布向加那利群島進發(fā)時,距古騰堡(Gutenberg)圣經的第一次印刷出版僅僅有30年的時間。16世紀末,寫作和出版活動開始空前地顯現(xiàn)出它們對社會和政治生活的影響。在書中所有的文本和材料中,我們都能感受到這種新興力量的顯現(xiàn)。約翰·史密斯(John Smith)所寫的傳單、宣稱冊等東西,就是希望能夠改變當時一些的政策,而他覺得如果直接干預這些政策卻會遇到惱人的阻力。為了延續(xù)對弗吉尼亞州的殖民統(tǒng)治,托馬斯·哈里奧特(Thomas Harriot)急匆匆地寫出了《簡要真實報告》(Briefand True Report)一書;威廉·布拉德福(William Bradford)在他的歷史記錄中表達了他希望解讀歷史掌握未來的愿望;威廉·伯德(William Byrd)在寫作過程中走遍了弗吉尼亞洲,同時也增加了自己的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