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子今釋》之《緒言》中,鄭先生首先對《老子》一書通論,闡明了自己對于《老子》一書文本、老子之學淵源等基本的觀點和認識,確有不少獨到和精確之見,茲略述如下。
比如,老子、孔子之學孰先孰后,這是學界一直探討和在爭論的問題。鄭先生通過翔實的論證,區(qū)分老子與《老子》的年代,認為老子之學“當發(fā)端于春秋末期孔子之畢已行之時,成于爭戰(zhàn)、兼并已烈的戰(zhàn)國中期無疑”,鄭先生文中雖未提及1993年湖北發(fā)現(xiàn)的簡本《老子》,但所得出的結論確實為簡本《老子》所證明。
再如,關于《老子》一書,很多人認為它前后內(nèi)容有密切相關的邏輯聯(lián)系,因而往往為之強解。而鄭先生指出“其內(nèi)容的前后不協(xié)與相左、抵觸之處也時有可見”,“前后重復也時有可見”、“不少章節(jié)之間缺乏連貫性,存在拼接的現(xiàn)象也很明顯”,于吾心頗有同感,也符合《老子》一書的實情。這是我們在研讀《老子》一書時應該注意的。
鄭張歡,男,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qū)人。早年曾長期從事基層行政工作。愛好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故長期業(yè)余從事中華傳統(tǒng)文化研究。始對《周易》產(chǎn)生濃厚興趣,經(jīng)三十余年研究、探索,撰成《周易今釋》,于二○○六年由齊魯書社出版,二○○七年撰成《論語今釋》,仍由齊魯書社出版。近又就《老子》之哲理與思想進行研究,寫成本書。
序
緒言 重論老子及其學說
(一)封老子之學產(chǎn)生時代問題的研究
(二)封老子之學具體內(nèi)容與作者問題的研究
(三)封老子之學應用問題的研究
(四)封老子之學哲理所出問題的研究
(五)本書所用《老于》一書的文本問題
道經(jīng)
一 章
二 章
三 章
四 章
五 章
六 章
七 章
八 章
九 章
十 章
十一 章
十二 章
十三 章
十四 章
十五 章
十六 章
十七 章
十八 章
十九 章
二十 章
二十一 章
二十二 章
二十三 章
二十四 章
二十五 章
二十六 章
二十七 章
二十八 章
二十九 章
三十 章
三十一 章
三十二 章
……
德經(jīng)
附錄
后記
道經(jīng)
一 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注〕
道,道理。可道,形體之道。名,形名?擅。形體之名。
〔釋〕
凡可道的形體之道,皆非其的恒常之道。凡可名的形體之名,皆非其的恒常之名。
〔按〕
此節(jié)言萬物永恒之發(fā)展,說明萬物都處在不斷發(fā)展變化過程中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