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學校教材:自然地理學研究方法》在厘清地理學學科特點、概括地理描述與研究方法簡史的基礎上,從概念出發(fā),通過實例,闡明自然地理學的研究是以自然地理要素空間格局及其演變?yōu)楹诵膬热莸模M而介紹了自然地理學研究的基本思路與方法選擇。全書分為:緒論;準備篇,包括文獻資料的閱讀與整理、地形圖和遙感圖像的收集、閱讀與分析要點;野外考察篇,圍繞自然地理學研究的需要,分別說明地質條件、地貌、新構造運動、土壤與植物地理、古氣候、自然環(huán)境與人類關系等方面的野外觀察(調查)與研究要點,對野外定位觀測、樣品與化石采集方法也作了介紹;室內整理與研究篇,介紹研究結果的整理、分析,以及數理統(tǒng)計與數理模式的運用,強調研究成果的理論提升。
《高等學校教材:自然地理學研究方法》可作為高等院校地理類專業(yè)本科生、研究生教學用書,并可供地理學研究人員以及環(huán)境、資源、地質、農林等相關專業(yè)師生參考。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jié) 地理學及其特點
一、地理學——一門古老的學科
二、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三、地理學的特點
四、最早強調野外觀察的科學
第二節(jié) 地理描述與研究方法簡史
一、地理“描述”的含義
二、地理描述的發(fā)展歷程
三、地理學研究方法發(fā)展簡史
討論與復習思考題
準備篇
第二章 文獻、資料的閱讀與整理
第一節(jié) 文獻的收集與閱讀
一、文獻收集
二、文獻閱讀-方法
三、文獻綜述
第二節(jié) 資料收集、整理與概括
一、資料收集
二、資料整理與概括
討論與復習思考題
第三章 地形圖與圖像的地理分析
第一節(jié) 地名的地理分析
一、千年大道熬成河
二、洲、陼、沚、坻及濡
三、新地名與三角洲增長
四、地名、水文與氣候
五、名實不符合巨變
六、逐湖岸而居
七、山名、喀斯特與地下水面
八、官道興衰與環(huán)境
九、移民及其來源地
十、物產與地名
十一、古地震、震澤、池底
第二節(jié) 地形圖與圖像地貌結構分析
一、原理
二、判讀分析內容
三、地貌結構判讀分析
四、古今地圖對比
第三節(jié) 圖像地貌計量分析
一、洪積扇分析
二、面積-高度比曲線
三、平均侵蝕量與沖溝穩(wěn)定性
四、沖溝形成與溯源拓展平均速度
五、從淤地壩推算土壤侵蝕模數
六、海岸的弦長與弦高比
七、冰川形態(tài)指標
討論與復習思考題
野外考察篇
第四章 地形的地質觀察
第一節(jié) 巖石識別與巖石塊體描述
一、火成巖的識別
二、沉積巖的識別
三、變質巖的識別
四、地層和巖石的描述
第二節(jié) 地層層序觀察與圖示
一、草測地質剖面
二、編繪地層柱狀圖
第三節(jié) 構造形態(tài)觀察
一、褶皺構造
……
室內整理與研究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