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鼓樂是我國傳統音樂中非常重要的音樂品種之一,是人類音樂文化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它歷史悠遠、內容豐富、結構完整、風格獨特,在我國民族音樂寶庫中有著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2009年10月,西安鼓樂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西安鼓樂概論》是一本關于西安鼓樂的教材,作者作為一名長期從事中國傳統音樂教學和西安鼓樂研究的音樂教育者,試圖在前人研究的成果和材料的基礎上,把他的教學經驗和研究成果進行系統的歸納總結。
西安鼓樂是我國傳統音樂中非常重要的音樂品種之一,是人類音樂文化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它歷史悠遠、內容豐富、結構完整、風格獨特,在我國民族音樂寶庫中有著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
西安鼓樂,原并無此名,民間一般稱之為“樂器”“細樂”,其原因是當時人們認為笙、管、笛才稱得上“樂器”,鑼、鐃、鈸只能稱其為“銅器”,所以西安地區(qū)把使用笙、管、笛的樂社稱作“樂器社”,把使用鑼、鐃、鈸的樂社稱作“銅器社”。此外,又因為西安鼓樂社不使用大小嗩吶等粗樂器,故又稱其為“細樂”。
20世紀50年代初,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研究所古代音樂研究室楊蔭瀏、簡其華、蘇秦、孟杰等學者于1952年7月至9月、1953年7月15日至30日兩次來陜西考察西安鼓樂(時稱“陜西鼓樂”)和銅器社,研究該樂種的音樂形態(tài)和物質形態(tài)所呈現的內容,認為該樂種所使用的六種鼓(戰(zhàn)鼓、座鼓、樂鼓、獨鼓、高把鼓、單面鼓)形態(tài)各異、音色多變,用法及其在樂隊中的作用也很有特點,尤其在“坐樂”“行樂”兩種演奏形式中鼓的使用非常突出,所演奏的節(jié)奏、速度以及獨立擊奏樂段“鼓札子”和與旋律樂器交織在一起的“鼓段曲”等,都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因此,他們與當時配合參與調查的陜西學者李石根、樊昭明、何鈞等人一起,為該樂種起名為“西安鼓樂”,一直沿用至今。
20世紀八九十年代,該樂種受到更多學者專家的重視,紛紛從不同的研究視角對其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經過三代學者的不懈努力,西安鼓樂研究取得了重要的學術研究成果,主要代表人物有劉恒之、饒宗頤、黃翔鵬、李石根、何鈞、葉棟、袁靜芳、李健正、呂洪靜、李明忠、李世斌、馮亞蘭、蔣詠荷、元修和、曲云、程天健、焦杰、寧勇、褚歷、馬西平等。此時,樂種的名稱也有了不同稱謂,如“西安鼓樂”“長安古樂”“西安鼓吹樂”等。其實諸學者所觀察、接觸的對象主體實際上是相同環(huán)境下的相同樂種,其音樂形態(tài)的諸多方面基本一致,只是研究者對其所持有的學術觀點及思想內涵略有不同罷了。從歷史學的角度來看,“正名”與“不正名”都不能改變對它的傳承、發(fā)展、創(chuàng)新和研究,求同存異、各自表述,又何樂而不可呢?學術研究有爭議是正常的,關鍵是學術研究要有新意、有發(fā)展,這樣才能有更豐富的成果。
進入21世紀后,世界格局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全球一體化使人類社會信息、媒體、網絡飛速發(fā)展。在此社會背景下的民族音樂學對于傳統音樂的研究更加科學化、體系化,有關音樂文化的研究成果可供全人類共享,一件件口頭流傳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將被人類很好地保護起來,我們需要將其傳承并發(fā)展下去,建立有效的教育傳承體系,把我們祖先創(chuàng)造的優(yōu)秀傳統文化傳播給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使者們,使得中華民族五千年的優(yōu)秀文化得以弘揚和發(fā)展。
2004年4月,文化部將西安鼓樂列入中國第二批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名單;2006年5月,西安鼓樂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10月,西安鼓樂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
本書分別講述西安鼓樂樂種簡況,西安地區(qū)各個民間樂社以及享有盛名的著名藝師,尤其對著名學者李石根先生一生致力于西安鼓樂研究所作出的貢獻給予了高度評價。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西安鼓樂,多年來引起海內外諸多學者的關注和研究,涉及歷史學、形態(tài)學、樂譜學、樂器學、樂律學、曲詞學等諸多領域。西安鼓樂專業(yè)研究機構也紛紛建立,成為研究、教習、演奏的重要傳播基地,尤其對西安鼓樂傳統表演形式以及器、譜、調、拍和風格流派、曲體結構、民俗活動等方面作了細致的分析研究。在有民間藝人參與西安鼓樂音樂活動時,運用了大量專用“俗語”詞匯,這些極富藝術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的詞匯正是民間藝人集體智慧的結晶。
程天健,西安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歷任西安音樂學院音樂學系中國音樂教研室主任、音樂學系副主任、民族器樂系主任,F任西安音樂學院西北民族音樂研究中心研究員、西安鼓樂研究所所長,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傳統音樂學會理事,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理事、竹笛專業(yè)委員會常務理事,陜西省民族管弦樂學會理事、竹笛專業(yè)委員會副會長,陜西省文化廳西安鼓樂專家委員會暨西安鼓樂保護工作委員會委員、“非遺”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民盟西安音樂學院支部主委。
主要講授《中國民族音樂概論》《說唱音樂》《民族器樂》《西安鼓樂樂種介紹與讀譜譯譜》《西安鼓樂實踐與理論》等課程。研究方向為民族音樂學、中國傳統音樂、西安鼓樂等。發(fā)表學術論文數十篇,出版有《長安古樂譜》(合作)、《長安古樂研究論文選集》《中國民族音樂概論》《中國傳統音樂普修教程》《行樂舞鼓》《西北民族音樂鑒賞》《西安鼓樂概論》等專著。
兩次主持省教委重點科研項目——西安鼓樂研究。專著《中國民族音樂概論》獲陜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論文《西安鼓樂研究理論綜述》獲中國藝術研究院、陜西省文化廳頒發(fā)的優(yōu)秀論文二等獎。曾隨西安鼓樂藝術團出訪德國、法國、瑞士、荷蘭、比利時、西班牙、烏茲別克斯坦、馬來西亞、奧地利、波蘭等國家和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地區(qū)。
上篇
第一章 概述
第一節(jié) 西安鼓樂樂種簡介
第二節(jié) 西安鼓樂民間社團組織
第三節(jié) 西安鼓樂著名藝師
第四節(jié) 西安地區(qū)的民間銅器社
第五節(jié) 西安鼓樂社與銅器社之關系
第二章 西安鼓樂研究概況
第一節(jié) 李石根與西安鼓樂
第三節(jié) 國內外西安鼓樂研究綜述
第三節(jié) 西安鼓樂的形態(tài)學研究
第四節(jié) 西安鼓樂專業(yè)研究機構
第三章 西安鼓樂傳統表演形式
第一節(jié) 坐樂
第二節(jié) 行樂
第三節(jié) 歌章與念詞
第四章 西安鼓樂器、譜、調、拍
第一節(jié) 樂器
第二節(jié) 樂譜
第三節(jié) 樂調
第四節(jié) 板拍
第五章 西安鼓樂曲體結構形式
第一節(jié) 單曲體
第二節(jié) 套曲體
第三節(jié) 其他曲體結構
第六章 西安鼓樂的流派風格特征
第一節(jié) 僧派鼓樂的風格特征
第二節(jié) 道派鼓樂的風格特征
第三節(jié) 俗派鼓樂的風格特征
第七章 西安鼓樂與民俗文化活動
第一節(jié) 朝山進香
第二節(jié) 祈雨斗樂
第八章 西安鼓樂“俗語”的應用與辨析
第一節(jié) 演奏演唱形式中的俗語
第二節(jié) 演奏方法中的俗語
第三節(jié) 曲體結構中的俗語
第四節(jié) 樂器樂譜中的俗語
第五節(jié) 其他形式中的俗語
下篇
第九章 俗字譜寫、讀、譯的方法
第一節(jié) 俗字譜術語符號的解讀
第二節(jié) 俗字譜寫、讀、譯的練習
第十章 鼓札子寫、讀、譯的方法
第一節(jié) 鼓札子術語符號的解讀
第二節(jié) 鼓札子寫、讀、譯的練習
第十一章 歌章、念詞讀唱練習
第一節(jié) 詞曲演唱的基本要求
第二節(jié) 歌章、念詞練唱
第三節(jié) 歌章、念詞中的“開贊”
第十二章 西安鼓樂曲譜賞析
第一節(jié) 套曲
第二節(jié) 散曲
第三節(jié) 歌章
第四節(jié) 念詞
第五節(jié) 鼓札子
第六節(jié) 銅器三聯
附錄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