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代化語境下的民眾教育與社會改造:1928-1937年北平地區(qū)民眾教育館研究(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
 
		
	
		
					 定  價:69 元 
					
								  叢書名: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
					
				 
				 
				  
				
				   
				 
				  
				
				 
	
				
					
						- 作者:趙倩
 - 出版時間:2015/5/1
 
						- ISBN:9787300213316
 
						- 出 版 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中圖法分類:G249.29 
  - 頁碼:
 - 紙張:膠版紙
 - 版次:
 - 開本:16開
 
				
					 
					
			
				
  
   
 
	 
	 
	 
	
	
	
		
		近代社會教育是在現(xiàn)代化語境下興起的救國思想。1928—1937年間,知識精英與國家政府聯(lián)手將社會教育推至高潮。它以現(xiàn)代國民的培養(yǎng)與現(xiàn)代國家的建立為終極目標,希冀用教育的手段推動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現(xiàn)代轉型。本研究采取以小見大的敘事方法,選取北平地區(qū)民眾教育館作為研究對象,系統(tǒng)還原其工作情況以及演生變動,進而以它為切入點考察社會教育的整體發(fā)展與走向,將之置于國家、精英、社會等聯(lián)結而成的現(xiàn)代化語境中,全面剖析近代中國社會教育理論的模式,深入反思社會教育難以贏得民眾響應并完成社會轉型的復雜原因。
		
	
趙倩(1981—),遼寧沈陽人。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東北財經(jīng)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老師。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近現(xiàn)代學術思想史、區(qū)域社會史等。發(fā)表《傅斯年對近代學術轉型的構想與實踐——試析史語所中歷史學和語言學研究的結合》、《北平地區(qū)民眾教育館中心地位的確立與發(fā)展(1933—1937)》、《近代中國社會教育與國民性改造》、《華北三皇姑的傳說體系與層累生成》等多篇文章。
目錄
  緒論
  一、雞肋?近代中國社會教育研究意義再審視
  二、觀水之瀾:1928—1937年研究時段的設定
  三、俯仰之間?北平地區(qū)民眾教育館與研究視角的轉換
  四、意外?多形式史料的綜合利用
  五、“了解之同情”研究方法的運用
  六、謀篇布局:研究思路與框架
  
  第一章多維視野中北平地區(qū)民眾教育館的背景與沿革
  一、1928—1937年北平地區(qū)民眾教育館工作開展的背景
  二 、1928—1937年北平地區(qū)民眾教育館的基本沿革
  
  第二章民眾教育館之常設活動
  一、圖書閱覽與展品陳列
  二、識字教育與公民常識教育
  三、休閑娛樂與衛(wèi)生健康
  四、鄉(xiāng)村建設的嘗試——青龍橋鄉(xiāng)村實驗區(qū)
  小結
  
  第三章館務的擴展:民眾教育館之臨時活動
  一、文藝教育
  二、衛(wèi)生教育與休閑教育
  三、生計教育
  四、公民教育
  五、兒童教育
  小結第四章社會教育行政體制的運行及主管機關的督導
  一、民眾教育館自身組織結構的調(diào)整與合作
  二、民眾教育館與其他政府職能部門的協(xié)作
  三、上令下達?民眾教育館與上級權力機構的關系
  四、民眾教育館主管機關對其督導體制的確立與實踐
  五、經(jīng)費來源與分配
  小結
  
  第五章政學互動的場域與空間:北平地區(qū)民眾教育館與
  中國社會教育社年會
  一、“全國社教之總樞紐”:中國社會教育社及年會之旨趣
  二、成員構成特點與話事權的掌控
  三、年會討論共識與分歧的話語分析
  四、戚彬如等基層社會教育代表在年會討論中的失語與疏離
  
  第六章北平地區(qū)民眾教育館深入地方社會的途徑與方式
  一、北平地區(qū)民眾教育館工作重點對象及其特征
  二、工作人員素質(zhì)與民眾動員方式
  三、與社會各階層民眾、團體的合作
  小結
  
  第七章北平地區(qū)民眾教育館工作效果評估
  一、主要成效
  二、推進的困難與不足
  小結
  
  結語“改造國民”的困境:民眾教育與社會改造的理論反思
  一、民眾教育與社會改造理論模式
  二、民眾教育與社會改造模式的理論局限與實踐頓挫
  
  參考文獻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