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大系:青春的詩》內容均是喬蘇!た柖琵R的經(jīng)典詩作,書中詩篇的主題多種多樣,既有對祖國統(tǒng)一的稱頌,對歷史的史詩般的回顧,也有對道德理想和文化追求的向往,但更多的是逃避現(xiàn)實生活,對自然風光的吟詠,對青春和愛情的歡樂的追憶,也有對個人感情和生命奧秘的探究和內心痛苦的哀嘆。在藝術上,襲用古希臘、羅馬詩歌的韻律,追求形式上的完美,顯露出頹廢主義的情調。講究整體結構,注重抒情風格,力求將結構上的形式美與聽覺上的樂感美和諧地結合起來。詩人試圖通過自己的作品繼承古典詩歌的傳統(tǒng),對當代流行的浪漫主義詩歌進行革新,樹立起格調優(yōu)美、清新、自然的新古典詩歌的風范。
卡爾杜齊(1835—1907),生于比薩城附近的一個小城鎮(zhèn),自幼聰穎好學,1853年以優(yōu)異成績畢業(yè)于比薩師范學院后,到瓦爾達諾鎮(zhèn)中學任教;1860年被舉薦到博洛尼亞大學主講修辭學。
卡爾杜齊自童年起開始寫作詩歌,深受古希臘、古羅馬和意大利詩人但丁等的風格影響。早期詩集《青春的詩》(1871)、《輕松的詩與嚴肅的詩》(1861-1871)頌揚法國資產(chǎn)階段革命,譴責外來侵略和封建專制,抒發(fā)了詩人渴求民族獨立、自由和平等的強烈感情。著名長詩《撒旦頌》完成于1863年,歌頌撒旦的叛逆精神,嚴厲抨擊教會勢力扼殺自由和理想的罪惡。晚年的卡爾杜齊反叛精神漸趨溫和,政治上日趨保守,詩歌也漸失往日的鋒芒。詩集《新詩鈔》(1861-1887)、《野蠻的詩》(1877-1889)和《有韻的詩與有節(jié)奏的詩》(1887-1898)等大都逃避現(xiàn)實,顯露出頹廢主義的情調。1906年,卡爾杜齊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青春的詩
我的航船
空中的香客,你喁喁歡叫著
致恩里科·南喬尼
致某山民詩人
或輕松、或嚴肅的詩
撒旦頌
阿諾河谷
致入侵墨西哥者
新的詩
與樹木的交談
耕牛
夭折
菲耶索萊鎮(zhèn)
天使們的圣瑪利亞
即景
史詩般的時刻
過瑪雷瑪
圣馬蒂諾
一支老哀歌
鄉(xiāng)思
陶立克式
瑪雷瑪牧歌
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
月亮的復仇
在圣圭多前
致《巫者》作者
特奧多里克的故事
山鄉(xiāng)
馬倫戈的平原上
怒潮
圖勒王
布森托河底的墳墓
倫斯瓦山關
杰拉德與加耶塔
圣朱斯特修道院門外的朝圣者
所謂詩人者
野蠻的詩
致奧羅拉
在卡拉卡拉浴場前
在克利通諾河之源
羅馬
在阿達河上
在圣佩特羅尼奧廣場
關于拿破侖·歐杰尼奧之死
致朱塞佩·加里波第
米拉馬雷
秋晨的站臺
莫爾斯
在馬里奧山上
夏日的夢
寫在羅馬的建城紀念日
下雪
有韻或有節(jié)奏的詩
皮埃蒙特
致安妮
阿爾卑斯山間的正午
圣塔本迪奧
在卡爾特修道院
加比小酒館的女主人
附錄
卡爾杜齊年表